11月16日上午,學校校長楊丹、副校長馮曉云來到電氣工程學院,與智能牽引供電系統團隊座談交流。電氣工程學院院長陳維榮,黨委書記羅乾超,智能牽引供電系統團隊負責人高仕斌教授,王韌、韓正慶、于龍、陳德明、林國松等團隊教師,科學技術發展研究院院長王平、人才辦副主任張長玲參加調研。
據了解,為進一步做好“我為師生辦實事”黨史學習教育實踐活動,持續推動黨史教育走深走實、見行見效,電氣工程學院啟動實施了“走進科研團隊”特色專題活動。活動旨在結合學院“十四五”建設規劃編制與實施,深入了解團隊發展現狀,切實解決團隊實際問題,并通過更為精準、更加細致的團隊服務,進一步推動團隊高質量發展。本次座談調研是學院“走進科研團隊”系列活動的第三期。
陳維榮對學院科研團隊管理和建設的總體情況進行了匯報,他表示,學院智能牽引供電系統團隊作為牽引供電系統專業的主要支撐力量,為學科及學院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學院希望通過“走進科研團隊”這一零距離、常態化的座談交流活動,更加全面地了解團隊、更加務實地服務團隊。他說到,本次座談交流的目的在于走進高仕斌教授團隊,進行全方位的深入調研,并在此基礎上,有的放矢地進一步推動團隊發展。
馮曉云表示,電氣工程學院領導班子結合黨史學習教育活動,推動學院高質量發展,辦實事、開新局,真正體現了“全心全意謀發展”的決心和信心。目前已開展的兩期“走進科研團隊”活動反響很好,學院也實質性地為兩個團隊解決了制約發展的難點和要點問題。高仕斌教授團隊是電氣工程學院發展的重要支撐力量,相信學院一定會全力以赴、集全院之力支持這一重點團隊的發展,從而更加有力地推動電氣學科和電氣學院的整體發展。
電氣學院副院長胡海濤匯報了學院“十四五”規劃重點工作、保障措施、推進情況,以及開局之年的亮點業績等。
高仕斌從團隊對學科的支撐作用、個人主要工作業績等方面進行了專題匯報。他談到,自2005年以來,團隊在標志性成果、教材與專著、標準與規范三個方面支撐學科發展,聚焦高速鐵路牽引供電自動化研究方向,先后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4項、以及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詹天佑大獎等多項科研成果。隨后,韓正慶教授圍繞團隊規劃和發展等進行了補充匯報。
楊丹在講話時指出,電氣工程學院歷史悠久、人才匯聚,是學校的高水平學院之一。學院過去和現在是推動學校發展的主力軍,未來也必然會是“建設交通特色鮮明的世界一流大學”的主力軍。進入新時代,在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全新發展要求下,當前學校各項發展事業正處于非常重要的轉型期和上升期。作為傳統優勢工科學院,電氣工程學院應進一步發揮學科優勢、人才優勢,在新領域、新方向上尋找新的增長點,努力在自動化與智能化的深度融合、新能源方面的電池材料或儲能材料、大功率半導體器件等領域實現新的突破。
楊丹表示,學院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黨政領導班子“走進科研團隊”的系列活動做得很充分也很扎實。抓人才、抓團隊是學校發展的關鍵,大學是創新的高地、創新是大學的事業,一所大學的創新能力最終體現為創新人才的培養和創新成果的創造。一流的師資隊伍是學校發展的基礎與保障,要依靠一流的師資隊伍來培養一流的人才、產出一流的成果、建設一流的大學。學校也將會更新理念、創新機制,為包括高仕斌教授團隊在內的學校人才隊伍發展、科研團隊建設,做好統籌協調、支撐服務工作。
最后,楊丹針對學院團隊建設提出了凝聚方向、匯聚隊伍、瞄準前沿和服務需求四個方面的具體建議,希望學院通過進一步的工作,將人才建設、團隊建設抓緊抓實抓好,在軌道交通特色領域、重點方向上實現長足發展,為學校“雙一流”建設做出更大貢獻。
王平談到,近年來電氣工程學院在基金項目、人才項目、科技獲獎等方面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同時,他從科研管理的視角,針對一些年輕教師的研究方向不穩定、對青年人才關注度不夠、五個二級學科發展不均衡、存在弱勢學科等問題,與學院班子進行了充分而深入的交流,并表示科研院將與學院一道,共同促成相關問題的解決,全力推動學院科研工作再上新臺階。
在座談交流環節,團隊成員踴躍建言,就學科發展、個人發展、人才培養、教學科研、團隊建設等方面提出了意見和建議。科研院、人才辦、學院班子對提出的訴求逐一進行了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