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拓寬學術型研究生畢業論文寫作思路,改善學生頻繁換題、實踐不足以及理論基礎薄弱等寫作現狀,推動學術型研究生順利開題,12月17日上午,公共管理學術型研究生第四十五期讀書交流會在公共事務學院128室舉行。本次讀書會有幸邀請到程倩老師,高蓓蕾老師、李詠梅老師、李元馨老師進行指導和點評,匯報人依次為王若溪、陳巖、李羚、趙冬青、史瀅晨五位2020級學術型碩士,部分學術型研究生參會旁聽。
王若溪分享了“適應性有為:鄉村產業振興中基層政府行動研究——以C縣為例”主題論文。論文以曹縣四個村莊的產業振興實踐為案例,聚焦于曹縣政府在其中的行動,總結出四類不同的行動模式和“適應性有為”的基層政府行動邏輯,并提出基層政府行動的優化策略。老師們指出該研究的學理性待加強、章節安排邏輯不順、文獻綜述沒有緊扣研究問題、解釋框架中基層政府行動模式的劃分維度存在問題,建議將題目修改為“基層政府推動鄉村產業實現內生發展的行動研究——基于曹縣的多案例分析”,進一步調整分析框架和論文結構,并根據研究問題回顧文獻,加強理論對話。
陳巖就“資源墮距視角下基層執行偏差的研究——基于H市鄉村旅游政策的分析”的論文題目進行了主題匯報,共包括四個部分:研究背景、研究問題、理論選擇與分析框架。匯報立足于“H市鄉村旅游政策為什么在N村和L村的執行走樣”的問題意識,構建了“執行情境-資源墮距-執行偏差”的分析框架,并嘗試對該問題進行解釋和說明。老師們在與其探討和交流的過程中,既對該論文提出了方向性的建議:框架構建中的變量過多,應聚焦于墮距這個變量;選取雙案例進行失敗-成功對比,也提出了具體化的建議:將“資源墮距”改為“多重墮距”以充實論文內容;將題目修改為“鄉村旅游發展中多重墮距的生成及彌合”。
李羚分享了“河長制政策轉移績效偏差的問題研究——基于W市的個案分析”的主題論文。論文構建了“情境-行動者-產出”的分析框架,從三個方面論證W市在河長制政策實踐中出現的偏差、生成機理以及調適。老師們指出:“績效偏差”這一表述多與量化研究相關,與文章所使用的案例研究方法不符;此外,就開題報告的文本內容而言,論文的實際落腳點應該是政策執行而不是政策轉移;最后,為避免單案例過于單薄,最好選擇雙案例進行對比。
趙冬青匯報了“新內源發展視角下Z村鄉村振興動力機制研究”的主題論文,闡述了內源動力和外源動力相結合的新內源發展路徑。老師們指出:論文中關鍵詞“文化振興”的范圍過大,可將其更換為“特色文化產業振興”;題目中的“動力機制”在文章大綱中并沒有體現,文章提到的外源發展理論在文獻綜述中也沒有提及;開題報告文本與其分析框架匹配性不高;此外,為避免后期論文撰寫的難度過大、無法駕馭,研究方向最好轉為協同機制。
史瀅晨進行了“調適與互動:環境政策基層執行偏差問題的研究——基于G區‘散亂污’企業整治的多案例分析”的主題論文匯報,提出了政策執行過程分析框架,以“政策執行緊急程度”為劃分標準,將政策執行偏差分為四種模式,分別代入不同的案例進行分析。老師們認為:首先,理論羅列過多,且沒有在分析框架中得以體現,需要進一步修改和凝練。其次,“調適與互動”和“政策執行偏差”關聯度不夠,應該刪去。最后,政策執行偏差反映的是執行結果,而執行模式的類型劃分只是政策執行過程,二者不匹配,可以將“執行偏差”研究改為“選擇性執行”研究,并做理論提升。
經過長達三個多小時的學術討論,指導老師對本組五位同學分別進行了論文撰寫方向的學術引導,并給出論文修改的精準建議。同學們在互動交流過程中深刻反思了開題報告撰寫及論文思路存在的問題,并對老師們醍醐灌頂的指點以及耐心解答表示感激。此次讀書會,不僅使同學們對下一步的修改方向有了整體的把握,也加深了對論文撰寫的體會與感悟。敬請期待下一期讀書會上“鄉村治理專題”小組的精彩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