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去亚洲欧洲欧美日韩_97在线精品视频_成人小视频在线_欧美猛男男男激情videos

湖南大學風工程與橋梁工程教師團隊獲評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

  日前,教育部公布第二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認定結果,由湖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陳政清院士領銜的風工程與橋梁工程教師團隊名列其中,繼我校陳江華教授帶領的材料科學與工程教師團隊獲首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稱號后,我校教師團隊再獲此殊榮。

  針對我國工程建設的重大需求,陳政清院士帶領團隊在大型土木結構抗風及振動控制、高性能橋梁新結構、大型橋梁與結構的非線性動力學、既有橋梁加固與改造設計基本理論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科學研究上,敢為人先、銳意創新,為我國“交通強國戰略”貢獻湖大力量;三尺講臺上,言傳身教、誨人不倦,培育了一批批土木英才。

  數十年來,湖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陳政清院士領銜的風工程與橋梁工程教師團隊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狀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20余項,出版專著20余部。近三年承擔各類縱向項目100余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0余項,總經費超5000萬元,發表論文200多篇。

  團隊成員以全面落實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積極推動教學創新和課程改革;堅守科學研究初心,瞄準制約橋梁工程領域的一系列“卡脖子”問題進行攻關;面向科技強國與創新創業等重大戰略,推動電渦流阻尼技術、超高性能混凝土、結構安全監控系統等從實驗室走向產業。

  團隊干事創業、砥礪奮進,用實際行動彰顯了新時代湖大人的“愛國之情、強國之志、報國之行”,成為湖南大學教師團隊的優秀代表。

  團隊負責人陳政清院士(中)指導團隊成員進行高性能電渦流阻尼器研發。

  以德施教,不忘育人初心,培養莘莘學子成國家棟梁之才

  以德立學、以德施教,團隊負責人陳政清院士從教三十余年仍深耕硯田不輟。他授課既注重對知識的傳授,又注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能力。他主講的《結構動力學》課程將抗風抗震和振動控制的工程實例融入教學,深受學生歡迎。指導學生獲第五屆、第七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主賽道金獎,創新成果得到央視等媒體廣泛報道,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行業骨干人才。

  傳承團隊“矢志教育教學、不忘初心使命”的優良傳統,團隊青年教師積極指導學生參加學科競賽,強化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獲得世界大學生橋梁設計大賽特等獎等優異成績。

  團隊始終貫徹“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的理念,落實卓越人才的培養需求,與時俱進制定專業建設規劃,不斷提升人才培養質量。依托學科在電渦流減振技術、UHPC高性能橋梁結構、智能檢測與監測等方面的學科優勢,不斷更新課程教材、課件及教輔書籍,確保課程內容的前沿性、先進性和高階性。

  2020年,團隊負責的“橋梁工程”課程入選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團隊教育教學成效突出,近年來先后獲得湖南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二等獎2項,湖南大學教學成果一等獎4項,所指導的研究生多次獲得湖南省優秀博士和碩士學位論文等。

  近年來,團隊出版各類著作及教材29部,其中《橋梁風工程》和《橋梁工程》等教材廣受好評,《橋梁工程》15年間修訂5版,銷量居同類書籍首位,被包括28所“雙一流”高校在內的100余所高校采用,支撐所在學院獲得2021年獲得首屆全國教材建設獎全國教材建設先進集體。

  矢志創新,不負時代使命,鑄就風工程與橋梁工程核心科技

  陳政清院士率領團隊敢為人先、開拓創新,面向國家重大工程需求和經濟主戰場,取得了系列化原創成果,提升了我國風工程與橋梁工程的核心科技水平和競爭力。

  陳政清院士領銜提出了三維梁桿結構幾何大變形的UL列式法和相應計算程序,最早解決了我國懸索橋和斜拉橋的三維非線性設計計算問題,應用于我國第一批四座懸索橋設計以及其他后續重要懸索橋非線性設計;解決了顫振、多階渦振等多個計算與實驗難題;發明的永磁式磁流變減振技術不再需要電源,特別適合斜拉橋拉索減振。

  近10年來,針對傳統油阻尼器磨損漏油、使用壽命短的缺點,原創性提出電渦流阻尼新技術的概念,攻克了電渦流高性能仿真與設計方法等關鍵技術難題,研發出電渦流調諧質量阻尼器、大噸位電渦流軸向阻尼器,創新了一種無機械摩擦、無工作流體、無需電源的新型減振技術,實現了啟動摩擦力降低90%、全壽命成本減少2/3、耗能效率提高6~8 倍,適用溫度從-25~60℃擴展到-80~200℃,從源頭上革命性地解決了大型結構減振的世界性技術難題,技術水平處于國際領跑地位。

  研究成果應用于上海中心大廈,摩洛哥NOORIII塔式光熱電站,蘇通大橋、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冬奧會國家體育館速滑館、拉薩-林芝鐵路藏木特大橋等一批重大工程項目,以及野戰車輛、武器裝備制造、航天科工等領域。

  針對鋼橋橋面長期存在的疲勞開裂、鋪裝頻繁破損等難題,在團隊主要成員邵旭東教授領導下,提出了鋼-薄層超高韌性混凝土組合橋面新體系,提高橋面局部剛度30倍以上,大大降低了鋼橋面疲勞開裂風險,顯著延緩了鋼橋面鋪裝的破損速率,大大降低了鋪裝翻修的巨額成本。

  團隊還研發了相適應的施工、修補、拆除等系列關鍵技術,建立了成熟的設計理論、施工方法和檢驗標準,實現了在高寒、酷熱、強震、腐蝕等不同嚴酷環境中的新、舊鋼橋的規模化應用。該成果已成功應用于100余座橋梁,包括主跨1480m的杭瑞洞庭湖大橋、主跨1092m的滬蘇通長江大橋、海文跨海大橋、馬爾代夫中馬友誼大橋等國內外重大工程,節約全壽命成本上百億元。獲教育部技術發明一等獎,并入選交通運輸部“重大科技創新成果庫”。

  團結協作,不斷奮發進取,打造風工程與橋梁工程研究高地

  在團隊負責人陳政清院士的領導下,承前啟后、繼往開來,已形成國內外知名的風工程與橋梁工程研究團隊。團隊秉承“傳道濟民、愛國務實、經世致用、兼容并蓄”的理念,數十年薪火相傳,打造了一支一流教師隊伍。

  目前,陳政清院士團隊已發展到30人,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教授13人,副教授11人,承擔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一批重大項目,取得了系列化原創性研究成果,使湖南大學成為了風工程與橋梁工程領域的研究高地。

上一篇:湖南大學關于報送2023年12月批次學位申請材料的通知

下一篇:湖南大學教職工思想政治工作研討會舉行

報名咨詢熱線

400-101-7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