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過學霸宿舍,羨慕過學霸情侶。你知道嗎?湖南大學還有一個全班保研的神仙班級。
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院(以下簡稱“機械院”)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1808班班級32人全部保研。鋒芒畢露、才華橫溢。這個學霸班級是怎樣煉成的?
“我們不是卷王,努力只是我們的日常。”
機自1808班是依托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構建的智能制造實驗班,這是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院在探索新工科建設方面的一個重要嘗試。
在進行了兩年的基礎課程學習后,18級機械院16個班級的學生進行專業分流。
以個人填報意愿為先,課程成績為輔,32名有著“智能制造”科研夢想的少年們組建成一個新的班級,機自1808班。
“我們不是卷王,努力只是我們的日常。”班長趙佳盈靦腆地笑了笑。對于1808班的同學來說,學習、實踐是日常且快樂的事情。
無論什么課,前排的座位總是非常的搶手,“如果想坐第一排,那還真需要去得相當早才能坐到。”學習委員劉夢瑤說,大家學習都非常自覺,不管是在離宿舍比較近的綜合樓,還是公交3站才能到的圖書館和東樓,總能頻繁碰見班里來自習的同學。
組建班級后一年里,同學們大部分都進過實驗室、參與過科研項目、參加各種比賽,也對自己未來的方向有了目標和想法。“在這些豐富的科研與競賽實踐中,我們每個人都逐漸找到了自己所熱愛的具體方向,比如應用醫療領域,材料成型與加工方法領域,軟件開發與算法優化領域等。”團支書張政昊說。
結束了忙碌充實的保研階段后,現在的1808班也沒有絲毫松懈,繼續為他們心中的科研夢想而奮斗著。
擁有三個專利、保送西安交通大學的趙文輝向記者展示自己現在的課表,花花綠綠的頁面幾乎沒有留下幾處空白,他說:“還是需要努力啊,像我還在上課。還有很多同學都在自學研究生需要的課程了,或者和導師學習項目之類的。”
大四被很多人戲稱為“研究生零年級”,因為這寶貴的一年可以為未來的科研打下更堅實的基礎。在外界贊嘆溢美聲不斷的情況下,班級同學依然以穩健的步伐和努力的身影繼續奮斗著,抓緊一切時間提升、豐富自己。
“其實全班保研并不是我們的初衷,只是我們為了理想繼續奮斗,得到的最動聽的結果。”張政昊介紹,從試點班級到正式專業,這是智能制造方向班級的第一次全班保研。
自行購置了三臺3D打印機的年級第二王小卡,在不破壞宿舍門鎖的前提下,利用機械裝置,實現了“指紋開鎖”自由;
堅持“以賽促學”、多次參加數、理競賽均拿到不俗成績的王皓迪,常去籃球場展現高超球技;
合唱團大佬陳明志,除了在方程式賽車隊發揮光熱,還跨專業與電氣院同學共同拿下多個國家級、省級比賽的獎項;
堅持健身五年之久的周禹初,不僅掀起班級的健身風潮,還是擅長黑管演奏的湖南大學大學生藝術團交響樂團成員。
“我們只是在關鍵時間和方向的抉擇上,更加自律和專一。”這些傳統眼光中的“學霸”,并非是呆板、單一的。學習是日常主業卻不是生活的全部。學霸光環之外,他們也是玩游戲“隨時開黑”、唱歌時“爭做麥霸”的普通大學生。
在機自1808班班主任韓曉筱教授的眼中,班級內的每一名同學都在獨有的領域和小世界中熠熠閃光。“成績排名有先后,但是我們班級每位同學都是并列的。每一個人都很優秀,我希望大家在未來的路上越走越遠,在自己的行業發光發熱,在我國的制造行業上做出引領,有所建樹,以優秀中國大學生的身份走向國際,同時回報我們的祖國。”
秉承“經世致用”的傳統,這群學霸“絕不死讀書,絕不讀死書。”
“還記得我們曾在丁榮軍院士的帶領下參觀中車株洲所,身臨一線,感受我國半導體產業技術的高速發展。”張政昊回憶,“也正是那次的活動,更加堅定了我投身科研、科研報國的理想。”
班級同學在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車首席科學家、湖南大學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院院長丁榮軍的帶領下參觀中車株洲所。
“我們班的同學還拿獎拿到‘手軟’。”趙佳盈介紹,在中國大學生方程式汽車大賽、全國大學生機器人大賽機甲大師對抗賽、周培源力學競賽、全國大學生機械設計創新大賽、全國大學生數學競賽等賽事中,機自1808班都取得了優異成績。
拒絕emo!共同進步才是硬道理
互幫互助、互相學習、互相討論是1808班學習和進步的秘訣。在機自1808班同學口中,最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我們的班級氛圍真的很好。”
從最開始的互不相識,經過小組測繪作業的磨練和熟悉,各種小組作業的配合和討論,“小組制”的學習方法逐漸在班級內穩定起來。
課程中,小組討論、共同解決問題;課程后,小組分享學習心得、相互解決疑難雜癥;期末時,小組聚在一起學習,相互鞏固知識點。以小組為單位的學習在班級內達到了“1+1>2”的絕佳效果。“復習周,我們常常半夜還‘串寢’一起討論疑難問題。”趙文輝笑到。
專業第四的汪穎提到班級同學們的幫助還是很感動,因為轉專業的關系,她比別人的課程任務更加繁重。但是在修習課程中,她受到了很多偏愛。
“他們都會主動把往年的試卷和他們的答案拿給我,主動幫我畫知識點,無條件地給我分享學習方法和技巧。我的成績能提高,離不開每一個幫助過我的同學。”汪穎說。
“作為新工科人才培養模式探索,學院設置了'智能+'人才培養方案。”據機械院分管本科生教育的副院長張屹介紹,智能制造方向在機自專業課程基礎上,新增5門智能制造的方向課程與1門獨立實驗課程。
此外,該班級還采用導師制,每位導師負責1-2位本科生,還為每位同學擬定個性化培養方案。
“經過近5年試點與探索,我們取得了一些預期成果與部分寶貴經驗。”張屹說,三屆實驗班的順利組建發展以及取得的卓越成績,為智能制造工程專業作為單獨專業招生增加信心也奠定了基礎。自2021年起,機自專業的智能制造方向完成了歷史使命,智能制造工程已經成長為獨立招生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