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實踐創新能力培養與厚植家國情懷、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相融合,實現貫穿研究生培養全過程的“六方面”協同育人機制-不久前,合肥工業大學研究生教育改革成果榮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成為該校卓越工程人才培養的又一項標志性成果。
多年來,合肥工業大學堅持以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為導向,探索“產教融合、教研一體、協同育人、聯合攻關”的人才培養新模式,培養具有強烈使命擔當意識和突出實踐創新能力的卓越工程人才。
傳承優良傳統,樹牢“工業報國”志向
有著近80年辦學歷史的合肥工業大學,始終以“工業報國”為已任,形成了“以工為主、理工結合”的學科專業結構和完整的工程碩博士培養體系,現有19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中,工學學科占比74%;3個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點,工學專業占比100%。
“制造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面對時代賦予的新課題,必須培養造就愛黨報國、敬業奉獻、具有突出技術創新能力、善于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卓越工程師。”合肥工業大學校長鄭磊表示,作為教育部直屬的‘雙一流’高校,為國家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始終是合肥工業大學的初心和使命。
在深化工程類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中,該校始終堅持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雙塑造”,構建起課程、科研、實踐、文化和網絡一體化思政育人體系。通過開設工程倫理、人文素質教育等課程,推進科研實踐育人,引領青年學子心系“國之大者”,參與重大科技項目攻關,在實踐創新和服務社會中塑造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意識。
創新培養模式,提升實踐創新能力
“卓越工程師既要有認識世界、解釋世界的學識,也要有改造世界、創造發明的能力。”合肥工業大學劉心報教授長期負責研究生教育工作,在他看來,卓越工程師不僅需要掌握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還要具備全球戰略視野、突出工程技術創新能力、動態適應能力,同時善于解決復雜工程技術問題。
為提升研究生學子實踐創新能力,該校創新培養模式,以實踐導向整合課程資源,聚焦能力改革教學方法,分類制定學位授予標準,突出創新質量和實際貢獻,把實踐創新能力作為衡量培養質量的關鍵指標,著重考核研究生綜合運用科學理論、方法和技術手段,構建了卓越工程人才培養的協同育人長效機制。
其中,針對專業學位培養方案的優化,該校突出教育教學的職業實踐性,融合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深化教育教學改革,重構了適應行業發展動態的新工科課程體系。面向關鍵技術和工程難題,探索實施情境交互感知、協同知識建構與移動探究學習“三并用”教學方法,創設跨時空工程實踐教學情境,將教學與實踐融為一體,協同建構專業知識體系,不斷培養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創新能力。
深化產教融合,真刀真槍培養創新人才
面對國家重點行業產業的重大戰略需求,合肥工業大學注重發揮學科綜合優勢,持續深化與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及行業領軍企業的合作,與奇瑞汽車、陽光電源等130多個單位建立了長期穩定的聯合培養基地,推動卓越工程人才培養與企業創新研發生產過程相融合。
該校以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為依托,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揭榜掛帥項目、重大企業委托項目等為牽引,為學生打造真項目真課題“訓練場”,實現工程類專業學位研究生“項目制培養”全覆蓋,讓青年學子在真刀真槍的錘煉中不斷提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據了解,在這一創新人才培養新模式下,合肥工業大學產出了一大批原創性科研成果,多項技術應用到國家重大工程之中;工程類專業學位畢業研究生積極投身高端裝備制造業、信息技術產業等國家重要行業;在光伏、新能源汽車等行業領軍企業中,一批合工大校友逐步成長為骨干力量,“千人一名領軍人才”已成為學校創新人才培養的響亮品牌。
“培養‘卓越工程師’是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的重要內容,未來我們將更加準確把握卓越工程師的培養目標,不斷深化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機制,為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更強有力的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合肥工業大學黨委書記于祥成說。
上一篇:沒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