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下午,我校鄭州校區友蘭學堂中樓五樓會議室和吉爾吉斯斯坦民族大學校長會議室內洋溢著同樣喜慶的氛圍,河南大學——吉爾吉斯斯坦民族大學絲綢之路學院成立典禮暨揭牌儀式采用線上會議的形式在兩地兩校同時舉行。吉爾吉斯斯坦教育科學部部長庫佩紹夫——博洛特別克(Kupeshov Bolotbek)、吉爾吉斯斯坦國會議員阿迪力——居努斯(Adyl Zhunus)、吉爾吉斯斯坦民族大學校校長薩迪科夫——卡納特(Sadykov Kanat),吉爾吉斯斯坦——中國友好協會會長、院士阿拉卡耶夫——阿塞因——阿布德拉馬諾維奇(Arakeev Asein Abdramanovich)作為吉方代表參加典禮;河南省政府副省長霍金花,河南省教育廳黨組成員、副廳長刁玉華,河南省委外辦副主任李冰等省領導,我校黨委書記盧克平,黨委常委、副校長譚貞及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作為中方代表參加典禮。典禮由薩迪科夫——卡納特(Sadykov Kanat)主持。
典禮伊始,全體與會人員起立,奏唱兩國國歌。之后,與會領導發表講話,對學院成立表達祝賀,對學院未來發展表達祝愿。
庫佩紹夫——博洛特別克(Kupeshov Bolotbek)表示,將吉爾吉斯民族大學與河南大學共建的學院命名為“絲綢之路學院”,具有深遠的象征意義。幾個世紀以來,“絲綢之路”一直把我們兩個國家和兩個民族聯系在一起。而近代以來,吉爾吉斯斯坦與中國的友好合作關系不斷積極發展,“一帶一路”項目合作堪稱最富有成果、最有前途的合作之一。絲綢之路學院的成立標志著吉爾吉斯斯坦和中國的教育領域合作邁上了新臺階。絲綢之路學院的運作將大大提高兩國國際教育文化交流與合作的水平,并進一步加深吉爾吉斯斯坦和中國人民的友誼,中吉教育合作交流持續譜寫新的篇章。
霍金花向河南大學——吉爾吉斯斯坦民族大學絲綢之路學院的成立表示熱烈祝賀。她指出,吉爾吉斯斯坦是河南省與中亞地區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之一,也是河南首個國家級境外經貿合作園區所在國。她希望絲綢之路學院充分發揮人才培養的基礎性、先導性作用,為兩地提供有力人才支撐,努力將自身打造成為促進“民心相通”的重要載體。同時,她指出,河南省政府將努力為雙方合作提供優質服務、營造良好環境,支持絲路學院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特色化發展。未來河南省也將始終堅持教育對外開放方針,深化中外教育合作與人文交流,努力促進高等學校境外辦學健康可持續發展。
盧克平代表河南大學,對絲綢之路學院的成立表示誠摯的祝賀。他指出,河南大學與吉爾吉斯斯坦民族大學合作成立絲綢之路學院,開啟了中吉兩國高校深化合作、共同發展、增進友誼的新篇章,必將成為中吉兩國教育合作的典范。河南大學將秉持“平等互利、育人為本、質量為先”的辦學理念,全力支持絲路學院建設,助力“一帶一路”建設,服務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希望絲綢之路學院講好中國故事、河南故事,河大故事,為中吉教育文化交流事業和當地經濟社會發展作出積極貢獻,成為中吉人文交流的又一座堅固橋梁、成為中吉人民“一家親”的嶄新窗口。
阿迪力——居努斯(Adyl Zhunus)指出,絲綢之路學院能夠搭建起吉爾吉斯和中國之間友誼的橋梁。絲綢之路學院的成立揭牌,是中吉教育領域交流與合作的又一新成果,雙方都做出了很多的努力,必將會在吉爾吉斯斯坦教育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薩迪科夫——卡納特(Sadykov Kanat)表示,絲綢之路學院的成立,必將成為中吉兩國在文化和人道主義領域合作的真正體現,是高等教育和科學領域的合作。聯合建立絲綢之路學院是中國和吉爾吉斯斯坦兩所知名大學在實施“一帶一路”倡議方面邁出的重要一步。對吉爾吉斯民族大學來說,在河南大學的合作參與下成立絲綢之路學院,是吉爾吉斯民族大學建校90年歷史的新篇章。絲綢之路學院將為吉爾吉斯民族大學大學的發展做出巨大貢獻,并在其發展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絲綢之路學院理事會(創始者委員會)主席譚貞講話表示,在吉方、中方各級領導的關懷和大力支持之下,河南大學——吉爾吉斯斯坦民族大學共建的絲綢之路學院成立典禮及揭牌儀式順利進行,深感責任重大同時也信心滿滿。她希望絲綢之路學院依法辦學,依規辦事,高質量完成教學和管理工作,早日培養出適合兩國社會發展需要的優秀復合型人才。
成立典禮暨揭牌儀式上,經絲綢之路學院理事會(創始者委員會),河南大學委員提名并經吉爾吉斯斯坦民族大學委員審議通過,成立了絲綢之路學院首屆領導班子,蘇白——阿那別克任院長,梁建忠任執行院長。薩迪科夫——卡納特(Sadykov Kanat)與譚貞共同簽署絲綢之路學院章程。庫佩紹夫——博洛特別克(Kupeshov Bolotbek)和國會議員阿迪力——居努斯(Adyl Zhunus)共同為絲綢之路學院揭牌。
河南大學與吉爾吉斯斯坦民族大學合作共建絲綢之路學院,是積極配合國家“一帶一路”倡議,落實教育部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的重要舉措。通過合作共建絲路學院,將進一步促進河南省、河南大學對“一帶一路”倡議的充分參與,助力地方對外開放和國際文化教育交流,積累國際人才培養經驗,并進一步深化優質資源的融合和互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