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上海新冠肺炎疫情反復,給社會生活帶來一系列影響,長期居家生活也給民眾心理造成較大沖擊。在疫情防控的關鍵時期,為給受到疫情影響、需要心理援助的大眾提供專業的心理支持服務,受教育部委托,華東師大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和上海市心理健康與危機干預重點實驗室,面向全社會開通“教育部華東師范大學心理援助熱線平臺”,向大眾提供疫情相關的心理援助熱線和網絡支持服務。昨晚8時,教育部華東師范大學心理援助熱線平臺正式啟動。
4月14日,教育部華東師范大學心理援助熱線平臺啟動儀式在線上舉行。教育部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司長王登峰,上海市教育委員會副主任倪閩景,上海外國語大學黨委書記姜鋒,華中師范大學研究生院院長周宗奎,中國心理學會理事長趙國祥,及華東師范大學黨委書記梅兵,心理援助熱線平臺的部分咨詢師、督導師志愿者等近200人在線參會。儀式由華東師大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名譽院長周曉林主持。
王登峰在致辭中指出,目前,第四輪新冠肺炎疫情形勢非常嚴峻,特別是奧密克戎病毒的傳播,使整個疫情防控的形勢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需要采取更加嚴格的防控措施。上海的高校進行了長時間的封閉管理,中小學生居家上課,同學們甚至很長時間足不出戶。希望教育部華東師范大學心理援助熱線平臺的建立,能把上海市心理健康、心理咨詢、心理援助方面的專業力量團結起來,為上海市大中小學生及家長、上海市的廣大市民提供專業的心理學幫助和支持。希望借助教育部華東師范大學心理援助熱線平臺的建立,創造出一種全新的高校服務于地區和區域疫情防控的心理援助體系。希望這項工作能夠做好、形成經驗,在疫情防控期間以及應對疫情以后,在全國推廣,為抗擊疫情作出心理學人的貢獻。
倪閩景說,教育部華東師范大學心理援助熱線平臺的開通,是在上海市抗擊新冠疫情的關鍵時刻,挺身而出的一個重要舉措,解了很多上海高校的燃眉之急,同時也體現了心理學專家們的責任和擔當。目前,上海一些高校封控管理了較長時間,同學們產生了很多心理不適,面臨非常大的挑戰。對這些同學的心理援助,要面對他們的真實問題,針對他們的實際困難,作好預判,有針對性地提出比較好的解決方案。要特別關注從方艙醫院或隔離點返回學校生活的同學,給予適當的心理疏導;要充分考慮學生群體的差異性以及在封閉期間同學們的生活狀況,創造多種多樣的形式,對他們進行針對性的心理援助。他希望通過心理援助熱線平臺的建立,充分匯聚心理學專業人士的力量,為疫情期間大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保駕護航,使他們保持良好的心態、投入學習生活。
梅兵表示,當前上海的新冠疫情防控形勢嚴峻復雜,在這樣一個特殊時刻,教育部將組建全國心理援助熱線平臺的任務交給華東師大,我們深感責任重大。打好心理防疫戰是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重要組成部分,利用專業知識引導公眾舒緩心理壓力、科學面對疫情,是高校心理學師生的重要社會擔當。在心理援助熱線平臺的籌備階段,來自全國心理學界的同仁們踴躍報名,以志愿服務的形式加入到平臺的各項工作,在短時間內,聚集了來自各省市專業咨詢師志愿者3000余人,這充分展現了心理學界的社會擔當,也激勵著全體華東師大人在抗疫之路上一往無前。華東師大一定全力以赴,扛起抗擊疫情心理援助的使命,為上海乃至全國疫情防控阻擊戰的勝利貢獻力量。
姜鋒在致辭中指出,上海外國語大學在新冠疫情防控的初期就非常重視三個方面工作,人防、物防、心防,即防止人與人之間的傳播,防止物與人之間的感染,防止出現心理問題。心理問題的疏導是整個防疫工作當中的重要環節。目前,上海面臨著嚴峻的疫情考驗,民眾的物理空間和心理空間都受到了擠壓,千差萬別的訴求在人和人之間借助網絡迅速傳播,經過了相互激蕩之后,又沖擊到每個人的心理。教育部華東師范大學心理援助熱線平臺的開通,為民眾提供了一個非常專業的心理疏導方式,希望心理援助熱線平臺能為上海的抗疫工作作出更大貢獻。
周宗奎表示,教育部華中師范大學心理援助熱線平臺在過去兩年多的抗疫過程中,一直為公眾,特別是全國的中小學教育系統,提供疫情應對心理援助的公益服務。本次華東師范大學心理援助熱線平臺的建立,對動員新的力量,在更加廣泛的范圍內開展心理援助工作,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華中師大將與華東師大,以及全國的心理學同仁一起并肩戰斗,為抗疫勝利貢獻力量。
趙國祥向大力支持心理援助熱線平臺的心理學專家們表示感謝。他指出,心理援助熱線的工作人員要提高政治站位,準確傳遞黨中央的親切關懷和堅定的抗疫政策及物質保障措施;要大力傳播正能量,鼓舞疫情區域民眾的抗疫士氣,使他們堅定戰勝疫情的信心;要充分運用心理學的專業優勢,有針對性地采取合適方式,引導一些民眾走出認識誤區,幫助他們有效緩解不適情緒,希望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使上海人民早日取得抗疫勝利。
心理援助熱線平臺志愿者代表、上海市風華中學正高級教師曹鳳蓮在發言中表示,共同戰“疫”,需要“疫”“心”同防。作為志愿者,他們將關注民眾的心理健康求助需求,尤其對大中小學生、醫護人員、社會工作者、社區志愿者、老年人、孕產婦等特殊群體的心理需求給予幫助與支持,給需要心理援助的來電者提供心理疏導,幫助他們疏解焦慮、平復情緒、保持心情的平靜,維護心理健康——這是心理學人的責任擔當。
教育部華東師范大學心理援助熱線平臺電話:400-659-1888、400-663-7888,每天8:00-22:00,由當天上線的60位咨詢師按排班時間,提供一對一專業服務。熱線開通后不到2小時,已接入100余位求助者。
平臺主要面向上海市大中小學師生及家長、防疫工作一線的醫護人員、新冠肺炎患者及家屬、公安干警及安保人員、社區工作者等,同時面向公眾提供心理科普、心理疏導、心理自評等服務。
該平臺發動教育部心理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全國應用心理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高等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專家指導委員會、中國心理學會和上海市心理學會,廣泛動員來自上海和全國的經驗豐富、資質優良的心理咨詢專業人員加入。
為保證服務質量,平臺實行標準化的心理熱線接線、心理咨詢培訓和督導制度;同時,建立專家指導委員會、倫理和法律保護委員會等,確保來訪者得到高質量的心理服務,保護其隱私和相關權益。
平臺由華東師范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上海市心理健康與危機干預重點實驗室具體組織運行,并受到中國心理學會、兄弟心理學單位(特別是教育部華中師范大學心理援助熱線平臺)的支持,共同開展疫情心理援助。
相關介紹:
華東師范大學心理學科創建于1951年,1979年成立心理學系,是新中國第2個心理學系;2008年成立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的首批博士、碩士學位授權點單位,擁有一級學科博士點和碩士點,設有博士后流動站。擁有國家重點學科、國家理科基地、國家級一流專業建設點、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教育部高等學校特色專業、2個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國家基礎科學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基地、上海市一流學科,是上海市腦功能基因組學重點實驗室、上海市心理健康與危機干預重點實驗室、上海市人文社科(心理學)基地依托單位。擁有 2個國家級教學團隊, 12門各類國家級精品課程。學院始終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從事心理學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的創新型人才;聚焦學科領域中的前沿性、現實性重大問題,強化國際合作,產出學術精品;以成為國內持續領先、國際同行認可的知名心理學教學、研究和智庫機構為目標。
上海市心理健康與危機干預重點實驗室,是以華東師范大學心理學科研究力量為基礎,通過研究方向凝練和資源整合組建而成。2021年2月獲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批準立項建設。實驗室由陸林院士擔任學術委員會主任,周曉林教授擔任實驗室主任。實驗室現有科研人員40余人,來自心理學、計算機科學、數據科學、精神病學、教育學等學科;骨干人員多為國內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培養的博士或博士后(美國、英國、德國等),具有突出的國際視野和國內一流的科研創新能力。實驗室緊緊圍繞國家和上海的健康戰略發展需求,瞄準國際學術前沿,聚焦“心理健康狀態變化及其影響機制”這一領域核心科學問題,主要在心理健康發育及其發展軌跡、大數據與社會心理動態過程、心理援助與危機干預有效性等方向,進行多學科交叉、多技術手段的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實驗室目標是建成國際一流心理健康評估與診斷技術中心、應急心理管理中心、心理健康合作交流與人才培訓中心;編織心理健康“科技防護網”,全面提升心理援助、心理救助和心理治療能力,服務上海健康科技創新中心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