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辦公廳公布了首批虛擬教研室建設試點名單,獲批建設試點共439個,我校牽頭申請的9個虛擬教研室全部獲批(詳細名單見下圖)。其中包括課程(群)教學類4個,專業建設類3個,教學研究改革專題類2個。
虛擬教研室是信息化時代新型基層教學組織建設的重要探索,目標是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為核心,以現代信息技術為依托,探索建設新型基層教學組織,打造教師教學發展共同體和質量文化,引導教師回歸教學、熱愛教學、研究教學,提升教育教學能力,為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3月1日下午,我校9個虛擬教研室負責人參加了教育部高教司召開的虛擬教研室試點建設工作培訓會。3月1日晚,為進一步領會教育部會議精神,加快推動虛擬教研室建設,我校召開虛擬教研室建設工作專題研討會,教務處、各虛擬教研室負責人及相關學院教學副院長參加了會議。會上,各教研室就參加培訓會交流了感想和思考,提出了各虛擬教研室建設的工作思路。
未來,學校將認真落實教育部對于虛擬教研室建設的各項任務部署,創新教研形態、加強教學研究、共建優質資源、開展教師培訓,并加強虛擬教研室的管理和質量監測,完善持續改進機制,努力將虛擬教研室建設成教師的精神家園、教學學術的發展引擎、教學成果的孵化基地,打造高水平基層教學組織,構建教師教學發展共同體和質量文化,全面提升教師教學能力。
附:北航入選教育部首批虛擬教研室建設試點的9個虛擬教研室介紹
1、電子線路和電子技術課程群虛擬教研室
帶頭人:張曉林
電子線路和電子技術課程群虛擬教研室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牽頭,聯合來自全國的30多所一流高校,由電子線路和電子技術系列核心專業基礎課程群的課程負責人及主講教師組成。
虛擬教研室面向新形勢下國家戰略、新興領域復合型領軍人才、創新骨干人才的需求,充分運用信息技術,創新教研形態,加強教學研究,形成優質共享的教學資源庫,培育教學成果,打造教師教學發展共同體和質量文化,全面提升教師教學能力。
虛擬教研室將依托中國電子學會電子線路教學與產業專家委員會、教育部電工電子基礎課程教學指導委員會和各校實體教研室,發揮各校國家級教學科研團隊的名師和專家的作用,在電子線路和電子技術系列課程教學指導、教學理論與實踐研究、教材編著,組織教師培訓、交流推廣教研成果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2、編譯課程虛擬教研室
帶頭人:張莉
編譯系統是建立硬件系統軟件生態的核心,也是程序安全的核心,是安全領域面臨的“卡脖子”問題之一。急需提高我國編譯課程的整體教學水平,培養國家急需的軟件人才和編譯課程師資隊伍。
編譯課程虛擬教研室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牽頭,聯合來自全國不同地區、不同類型、不同專業、不同基礎的14個編譯課程團隊以及代表性企業組成全國編譯課程虛擬教研室,擬針對國家戰略和新時代產業需求,重新梳理課程內容,結合各個學校/專業的培養目標定位,探索新型虛擬教研室模式,建設一套分層次、模塊化、可定制編譯課程培養方案,形成以多媒體形式呈現的編譯教案、編譯課件、教學視頻、教學案例等教學資源庫以及信息化支撐平臺。
3、計算機類專業系統能力課程虛擬教研室
帶頭人:高小鵬
CPU、操作系統等底層技術是信息技術領域的基石,是計算機類專業的核心教學內容,但是近年來卻普遍存在一定的弱化,致使學生專業核心能力出現結構性偏差。雖然很多專業已經開展“系統能力”教學改革,但是面臨實施路徑、教學水平、體系把握、教學資源等諸多方面的困難。
計算機類專業系統能力課程虛擬教研室旨在提升國內相關專業系統能力教學水平與培養質量,將建立全國性教學質量保障體系,提升教師教學能力;以自主技術為核心及時反映產業界最新技術成果,構建層次化的教學體系;共建共享教學資源,提供在線實驗云服務;建立芯片設計專項基金,支持本科生流片CPU芯片;建立能力評估體系,引導學生參與能力評估,為教學持續改進提供可信反饋依據。
4、生物力學課程虛擬教研室
帶頭人:樊瑜波
生物力學已成為支撐現代醫學技術創新必不可少的科學基礎。本教研室聯合國內20余家生物力學優勢教學單位、頂尖醫療機構、企業及出版社,形成包含骨肌、心血管、細胞等經典和前沿內容并兼具航空航天特色的生物力學教學體系。貫通產、學、研、檢、醫,面向高端醫療器械和空天國防創新戰略需求,在科教、產教的深度融合中立德樹人。致力于無縫銜接多終端學習平臺,打破傳統學習模式的時空限制,提供伴隨式教學支持,形成全方位立體式的虛擬教學平臺。探索學科高度交叉的極細化培養模式,精心設計系統化、分層次的學習資源庫,打造個性化的教學方案,在生物醫學工程領域人才培養、基層教學組織建設等方面中發揮引領和示范作用。
5、電磁場與無線技術專業虛擬教研室
帶頭人:蘇東林
電磁場與無線技術專業虛擬教研室面向國家對電磁人才的緊迫需求,以培養國家使命與國際視野、政治品質與學術素養、社會發展與科技創新相結合的專業人才為核心目標,以6所高校為示范、以29所高校為主力,小核心、大外圍,匯聚國內電磁場與無線技術專業優勢資源,擁有包括兩院院士在內的電磁場與無線技術頂級專家團隊,能充分發揮學術共同體優勢,探索打破地域限制的創新人才培養、專業課程體系建設、名師引領示范、精品教學資源共享、“智能+”教學研究、優勢科研資源開放等新模式,打造全國性資源共享平臺,實現優質資源匯聚增強、共建共享,促進全國教學水平均衡化發展,為解決國家卡脖子問題、提升國家核心競爭力提供電磁人才源泉和創新原動力。
6、飛行器動力工程專業虛擬教研室
帶頭人:陶智
飛行器動力工程專業虛擬教研室面向國家戰略產品——航空發動機對創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在前期“先進航空發動機協同創新中心”實體合作基礎上,采用“3+1+N”(北航、西工大、南航+中國航發+全國飛行器動力工程專業高校)協同組織模式,建設以航空發動機行業人才培養頂層規劃、全體教師共同發展、教學資源共建共享為核心目的的“智能+”時代基層教學組織。具體建設內容包括:探索“智能+”時代新型基層教學組織發展路徑;打造專業頂層規劃的教師教學發展共同體;建成全行業人才培養的虛擬仿真實踐基地;形成飛動專業共享教學資源庫。
7、飛行器設計與工程專業虛擬教研室
帶頭人:楊超
飛行器設計與工程專業全國性虛擬教研室圍繞國家航空航天重大需求,面向未來航空器、航天器、導彈與火箭、臨近空間飛行器等發展,以現代信息技術為依托,匯聚、共享、共建國內國際航空航天設計優質資源。目前虛擬教研室已聯合了北航、南航、西工大、北理、浙大等優質高校及沈航、西安航空學院、南昌航空大學、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等9所航空院校,并將采用“9+N”的動態機制逐步聯合國內其他高校優勢資源,打造教師教學發展共同體和質量文化,持續探索“深度資源共享、鼓勵模式創新、聯合設計交流”的合作模式,取長補短、互相促進,全面提升教師教學能力,推動我國飛行器設計與工程專業水平的整體提升和持續發展。
8、數學拔尖學生培養模式改革(華羅庚數學實驗班)虛擬教研室
帶頭人:鄭志明
華羅庚數學實驗班虛擬教研室是全國首批數學拔尖人才虛擬教研室信息平臺,是一個功能齊全完備的先進虛擬教學教研系統,是一個在現代信息技術支持下全面提升教學質量、助力教師成長的多功能平臺,是一個培育全新教學成果的高等教育教研高地,是一個對基層教學組織和管理起到引領和示范作用的教學基地,是一個共建共享、互聯互通的優秀教學資源寶庫,是一個對全國高等教育具有引領作用的、軟硬件齊備的先進信息平臺。
9、北京沙河高教園區高校聯盟協同教學研究虛擬教研室
帶頭人:黃海軍
北京沙河高教園區高校聯盟在北京沙河高校園區建設發展理事會的領導下,從2017年開始,在推進課程互選、學分互認、資源共建共享等方面開展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對區域性高校合作共建人才培養進行了深入探索。依托該聯盟組成的區域性虛擬教研室,對區域性高校資源共享機制、高校人才培養重要體制機制、教師教育教學能力提升等重大問題進行研究,建設內容體現了新時代高等教育發展目標,對于堅持立德樹人根本、強化人才培養中心地位、提升教師教育教學能力,促進區域資源共享等,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