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少先代表去年的全國人大代表建議為《加快推進會計專業服務市場招投標改革》,并在去年8月得到財政部的答復。他今年的全國人大代表建議為《將會計學提升為一級學科》。
將會計學提升為一級學科的建議全文:
會計,是以貨幣計量一個實體經濟工作的經過和結果。既是一個經濟信息計量系統,又是一項經濟管理活動。經濟越發展,會計越重要。在我國現行的教育體系中,會計學是“管理學學科門類”之中“一級學科工商管理”之下的二級學科,與“企業管理”、“旅游管理”、“技術經濟及管理”等學科并列。這不僅缺乏科學性,更是降低了會計的地位,影響會計社會功能和作用的發揮。
下面就會計學劃在“二級學科”的六大弊端闡述如下:
一是不符合學科的科學設置。2018年政府會計準則頒布后,會計學不僅只是面向工商企業,還含有政府會計、非盈利組織會計、環境會計、人力資源會計等,且政府會計準則與企業會計準則一致。現在的會計學設置于“工商管理”下二級學科的會計學,橫跨公共管理和工商管理兩個一級學科,不利于學科發展,也不能涵蓋會計學所指向的全部領域,政府會計和非盈利組織會計等被嚴重邊緣化,會計學“家族”被人為割裂,很不科學。
二是不符合會計學真正地位。會計與數學同源,源遠流長。會計學類似于統計學。況且,統計數據還來源于會計,某種程度上而言,會計是統計的“母體”。沒有會計,談何統計?沒有會計的數據質量,談何統計的數據質量?目前,統計學為一級學科,而會計學卻是二級學科,有失倫理,未能反映會計學應有的地位。
三是不符合國際慣例。依照國際慣例,會計學和管理學都是同等的學科,會計學并不在管理學之下,大多數發達國家(如美國)和香港、臺灣地區的都將會計學位列一級學科。特別是,會計作為一門通用的國際商業語言,需要對等的國際學科交流,包括會計(審計)準則的國際趨同等,而作為二級學科的我國會計學,限制了在國際學科交流中作用的發揮。
四是不符合數字化社會需求。跨入新時代的數字化社會,更需要精準數字管理,而會計負責提供數字化社會的基礎數據,會計的地位無疑與數據質量關聯,要提高一個社會的數字質量,就必須把會計工作放在更重要的國家戰略層面去考慮,會計學科地位的矮化,實難提升數字化社會的數據質量。
五是不利于會計學科的發展與轉型。目前國家科研基金都是按照一級學科來分配科研項目數量,會計學科的“二級學科”地位使會計學基礎研究的經費嚴重不足,會計研究的規模、質量上都受到一定程度影響,嚴重影響了會計學科的發展。
同時不利于會計學科職能轉型,近年來,會計學課類專業(包括財務管理、審計以及資產評估)的職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傳統的會計學大多從財務會計的角度對外提供信息或鑒證,而轉型后的會計學是從管理會計的角度,通過流程再造和智能化升級,為企業創造新的價值。作為二級學科,很難主動作為,順利擔當功能轉型升級后的重任。
六是不利于廣大會計人的培養管理。截至2018年10月,我國累計有4665萬余人報名參加全國會計專業技術資格考試,通過考試取得會計專業技術資格已達722萬余人,會計專業技術人員總數已達2000萬人。另外,全國在校就讀會計類專業的大學生為260萬余人,約占在校大學生總數2695.8萬人的10%,數目龐大。會計類畢業生就業幾乎涉及所有的行業領域、業態模式,對社會和經濟產生廣泛的影響。可以預見,這種需求仍將有增無減,如此龐大的群體亟需有一個相對獨立地位的“一級學科”來進行對會計人的教學培養與后續管理的頂層設計。
綜上所述,在我國現行的教育體系中,將厚重的會計學矮化于工商管理之下,已經嚴重落后于時代的發展。因此,我認為,我國的教育體系要與時俱進,緊跟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需求,適時、科學地調整部分學科設置,當務之急是將會計學提升為一級學科,給予會計學一個真正符合其作用的地位,以便于其國際間的學術交往,加快推動會計學科的發展及職能轉型,切實加強對廣大會計人的培養與管理,不斷滿足新時代對數字化社會的需求,進而提高我國經濟建設中的數據質量,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