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推動建設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人文社科話語體系,推進文化潤疆工程,加強新疆大學雙一流建設,拓展并提升中國語言文學學院師生的研究視野和理論功力,新疆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院、新疆大學文化潤疆研究中心、新疆文藝評論基地特舉辦“金聲玉振·學術援疆”獻禮二十大及小學期系列講座,邀請武漢大學知名學者兼新疆大學天山學者張箭飛教授為學院師生開展主題為《植物與文學:范例分析與研究路徑》的講座。講座由新疆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院丁鵬飛老師主持、評議,新疆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院的150多位師生在線聆聽了講座。
講座伊始,張箭飛教授以東西文學現象中的“植物書寫”為引子,從植物與文學研究的一般路徑、作為研究范例的論文選題,進一步延伸至西方文學中的植物與文學研究。如亨利·尼科爾森的The Plant-Lore & Garden-Craft of Shakespeare、彼得·戴爾的Wordsworth's Gardens and Flowers,麥克道爾、瑪爾塔的Emily Dickinson's Gardens,并提及神話、藝術、文學、電影和其他話語都充滿了對邪惡性植物、拯救性植物和人與植物雜交共融的描述。進一步言之,文學文本和其他文化產品表達了我們與植物王國的多方面關系。張箭飛教授從匯通東西的視野考察了兩種文化視域中有關文學與植物間的研究成果,進而提出植物批評(Botanical Criticism)在當下的文學批評中所呈現出的一種強勁的學理趨勢和跨學科活力。
緊接著,張箭飛教授從作家與植物世界、作為象征的植物意象、從植物意象研究到植物人類學/社會學三個維度,剖析了植物在中西方文學藝術中的豐富形態、審美情趣及學術價值,指明對文學中植物現象的研究能夠勾連起更為寬廣的人類經驗領域。最后,張箭飛教授以“通往文學批評的道路不止一條”作為本場講座的結語,并啟發在場師生們思考如下的問題:哪些特別的作家如何應用植物學?植物在其作品中具有什么特點?植物本身如何成為想象和虛構的媒介?
在評議環節,丁鵬飛老師思考認為張箭飛教授的講座以小見大,由點及面地闡發了植物與文學之間可能存在的諸多研究路徑。區別于傳統上將植物描寫與文學意義割裂開來,或者將植物視作實現文學意圖的一個功能化環節的做法,張箭飛教授的論題,不僅是一個將植物與文學關聯起來的有著嚴密邏輯線條的方法論講座,而且也是一個以文學中的植物書寫為現象進而揭開文學實際就是詩學與科學彼此交叉的跨學科講座,它本身的問題活力就在期待著更多的智識洞見。
在提問環節,來自漢文學20-7班的許夢柯同學,提出現代社會中文學與植物的關系相比古代文學是否有了根本性的變化,以及現代文學與植物的關系等問題;來自漢文學20-3班的暢雨欣同學提出許多時間跨度久遠的花草名目與植物意象對當下文學研究有何重要意義的問題。張箭飛教授對上述問題一一作了詳盡且富有啟示性的解答。講座獲得了與會師生的熱烈好評,大家紛紛表示此次講座開拓了文學研究的學術視野,收獲頗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