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政法大學法治科學計量與評價中心就教育部首批22家涉外法律人才教育培養基地的建設情況進行了系統分析研究。數據表明,西安交通大學多項評價指標居于全國前列,在“以第一作者與通訊作者身份、發表國際合作論文”方面位居全國首位。
研究指出,至2020年,涉外基地已按計劃完成培養計劃周期。為展示基地建設成效,中心使用InCites數據庫對首批涉外基地(西北政法大學除外,在InCites數據庫中未檢索到該校學術成果)2011-2020年的國際合作論文發表情況進行了數據分析(表一)。分析顯示,西安交通大學涉外基地共發表國際合作論文15篇,居21所高校的第八位;在論文第一作者及通訊作者占比兩方面均居于全國首位,分別為86.67%與66.67%(表二)。
在評價論文影響力方面,中心聚焦“篇均被引、論文被引百分比和相對于全球平均水平的影響力”等指標進行分析(表三),西安交大在“相對于全球平均水平的影響力”超過1(該項指標是指“某組論文的引文影響力與全球總體出版物的引文影響力的比值”,全球平均值為1),表明論文的篇均被引頻次已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一帶一路倡議”與“走出去”戰略的深化實施,涉外法治的重要性日益彰顯。2020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持統籌推進國內法治和涉外法治,加快涉外法治工作戰略布局,協調推進國內治理和國際治理,更好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
早在2011年教育部就會同中央政法委聯合試點卓越法律人才培養計劃,批準西安交通大學等22所高校為涉外法律人才教育培養基地;2018年,兩部門又聯合啟動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引導高校積極構建涉外法治人才培養新格局。目前,中央依法治國辦正在牽頭研制加強涉外法治工作和法治人才培養的相關文件,系統謀劃設計涉外法治人才培養工作,教育部也在研究制訂《加強高校涉外法治人才培養工作方案》。
作為首批入選的涉外基地之一,西安交通大學法學院高度重視涉外法治研究,不斷探索涉外法治人才培養新模式,并取得了突出成效。從“中澳絲路班”(交大本科+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的JD)的開辦到交大-劍橋“絲路學者”項目(博士生聯合培養)的實施;從在頂級國際出版社與國際期刊上出版發表有分量有影響的著作論文到與牛津大學出版社聯合創辦ESCI英文期刊Chinese Journal of Comparative Law(《中國比較法學刊》),西安交大法學院始終始終秉承建設“高水準、國際化、研究型”國際一流法學院的目標,以服務更高水平的法治中國建設。
法治科學計量與評價中心是全國首家專門從事法治科學計量與評價的機構,致力于建立科學、合理、先進的評價指標體系。此次針對全國涉外法律人才培養基地國際合作論文的分析數據,充分體現了西安交通大學法學院在開展高水平涉外法治研究與培養高端涉外法治人才方面所取得的成果,為學院今后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數據和表格信息來源:中國政法大學“法治科學計量與評價中心”官方微信公眾號,原文題目為《我國首批涉外法律人才教育培養基地建設情況——國際合作論文分析》)
原文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bwICTaVghfzSD26Pq-GZz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