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態學----連接科學與城市發展的橋梁
內容簡介:
被譽為美國生態學之父的著名生態學家E.P. Odum于1997年出版了《生態學-科學和社會的橋梁》,將生態學視為彌合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交流差距的“第三種文化”,強調其是科學與社會的橋梁。今年8月25日,我校交叉創新研究院分支機構的“干旱半干旱區生態科學與工程研究院”(生態院)正式揭牌成立。“生態”與“生態學”成為一個關注點。
本報告將在介紹生態院在交叉創新研究院體系中定位的基礎上,從生態學自身發展歷程出發,闡釋我國生態學一級學科體系及其認知理解,并針對當今全球生態學的主要關注與重要關切,結合生態院城市生態學研究領域以及“都市區國土空間規劃-生態修復-生態司法”研究體系建立的設想,探索生態文明新文明形態背景下,生態院基于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建設路徑與發展構想。
報告人簡介:
達良俊,西安建筑科技大學交叉創新研究院“干旱半干旱區生態科學與工程研究院”院長(原華東師范大學生態與環境科學學院教授/博導,上海市城市化生態過程與生態恢復重點實驗室主任、崇明生態研究院生物保育與生態恢復中心主任、司法部司法鑒定科學研究院/華東師范大學生態環境損害鑒定與評估聯合中心常務副主任)。現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生態學科評議組成員(城市生態學方向),自然資源部大都市區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工程技術創新中心副主任,兼任中國生態學學會理事會監事、生態學教育工作委員會副主任,上海市生態學學會理事長,上海市自然教育總校副總校長等。
1982-1992年日本千葉大學學習,獲理學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主要開展城市植被生態、城市恢復生態研究,在國內率先開展城市生態系統近自然恢復研究與實踐,倡導提出構建城市近自然森林與生命地標的生態恢復新理念與新目標及新途徑,形成具特色的上海城市生態系統恢復與重構技術體系,曾多次被《文匯報》、《解放日報》、《人民日報》(海外版),新華社等國家主流媒體報導,并先后納入國家森林城市建設評價體系、上海市第三輪環保行動計劃、2016-2018林業三年計劃以及上海市十四五林業規劃。《解放日報》專訪報道,曾多次被推上“學習強國”。
曾承擔97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等十余項,地方政府委托項目三十多項;國內外共發表論文近260篇,參編專著7部,發明專利3項;曾獲教育部自然科學二等獎和上海市科學技術二等獎,獲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資助計劃、寶鋼教育基金會優秀教師獎、上海市育才獎、上海市教育系統優秀教職工代表(連續兩屆),華東師范大學連續5年畢業班學生心目中最優秀教師等稱號。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