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組始終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潛移默化地引領學生立大志、擔大任。王秉中教授在《計算電磁學》專業課教學中挖掘思政元素,將專業知識與社會熱點,行業形態熱點以及國際形勢熱點相結合,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在介紹本課程的后續深入研究時,王秉中教授勉勵同學們:“近年來,我們國家的科技發展突飛猛進,但也正面臨一系列卡脖子的問題,大家選題時要不怕困難,勇往直前,把在本課程中所學的思路和技術用在國家亟需的研究領域,努力為國家發展做出自己最大的貢獻。”
邵維教授表示,“電磁器件智能設計能力提升計劃項目”以“授課+研討+長期綜合設計”的全新形式,使“理論課”與“科研”水乳交融,進一步強化科研育人,做到研究型的教、研究型的學。同學們把理論知識與科研項目實踐相結合,通過綜合性、設計性實驗教學,以及科教融合的科研實踐訓練過程,潛移默化地塑造學生求實、合作、嚴謹、周密、堅韌的科學精神,強化為國家科技事業貢獻力量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王任副教授在指導學生案例設計過程中,要求同學們按照項目驅動的模式進行課題設計,學生結合自己所學提出對課題的見解,并分工合作進行文獻解讀、代碼復現。對于設計過程中出現的困難,大家齊心協力、集思廣益,隨著團隊合作的默契與信心的提升,同學們自主學習、吃苦耐勞、科研創新、團隊合作能力和開拓創新的工匠精神都得到了很好的鍛煉。
著眼未來:把短期收獲轉化為長期能力
為期9天的實踐訓練,使學生對電磁器件智能設計有了一定的了解,設計能力有了迅速提高,打下了電磁器件智能設計的基礎。為了使學生能把握好這個基礎,并在該基礎上不斷開拓創新,把短期收獲轉化為長期能力,該課程還設立了為期一年的長期項目。
據介紹,學生在項目組老師指導下所選的長期項目,一方面要結合科研項目,一方面必須是電磁器件智能設計的綜合設計項目。這樣做,是為了助力學生在后續的學習上把握方向、抓住重點,有利于研究生階段的整體規劃。
在課程考核上,不再局限于僅“課堂+考試”的考核模式,而是兼顧了“課程模塊、實踐訓練、綜合設計與相關講座”,將長期項目與相關講座納入考核,延長了課程的考核周期同時拓寬了課程的考核范圍,有利于開拓學生的眼界,學習到當前數學、物理、工程、技術等領域的先進知識。
項目組強調“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問題”。經過為期一年的長期項目與講座知識的不斷汲取,學生的知識體系將會不斷得到重構與更新。與此同時,學生在不斷發展中將各個階段學習到的知識融會貫通,對于課題的研究也將不斷趨于深入。
電磁器件智能設計方法以拓撲結構演化類算法為核心,可以用于天線、波導、多功器、耦合器等電磁器件設計,展示了傳統設計方法難以實現的功能和難以達到的性能,極大地拓展了電磁器件設計的解空間和自由度、提高了電磁器件的集成度和性能。這門課程的設立,正契合了當今時代電子信息類人才的培養要求。
在項目組老師的共同努力下,這門課程做到了打破理論實踐“平行線”的隔閡,使得理論實踐變為“同心圓”共同發展。項目組表示,在之后的課程設計中也將力求做到更加貼合時代發展與人才培養的需要,著力打造愈加完善的精品課程。
相關鏈接:
為了全面推進落實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精神,持續深化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提升課程質量,電子科技大學于2020年啟動了“基于項目的研究生創新培養計劃”項目建設工作。通過“基于項目的研究生創新能力提升計劃、基于項目的學科(類別)核心課程群(模塊)、基于項目的研究生精品課程”三類項目建設,從培養方案、課程體系、課程三個層次改革研究生培養和教學模式,進一步完善科教融合、產教融合育人機制,培養具有知識創新能力和實踐創新能力的高層次人才。
本項目屬于“基于項目的研究生創新能力提升計劃”項目,通過加強與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知名科研院所和行業領先企(事)業單位合作,基于實際科研合作項目,構建多學科(類別)交叉融合的課程體系,引入新的教學模式,強化科學思維和素養培養,重點提升學生跨專業的系統分析、設計與集成開發、研究與創新能力,培養寬廣的視野、良好的職業素養和發展潛力,能服務于產、學、研等領域的相關工作。項目為學生提供多模塊課程和基于實際項目的實踐機會,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需求和時間選擇課程模塊和實踐項目,經考核合格,便可獲得學校頒發的研究生創新能力提升計劃項目證書,提升就業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