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公共管理在職高級課程班招生簡章
一、院校簡介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秉承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領域豐厚的積淀,承載歷史使命??,匯聚多??量?成。1978年,有“春?第?枝”美譽的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院成?,2017年,以社科院研究?院為基礎,整合多?資源,中國社會科學院?學正式組建,直屬于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最?殿堂-中國社會科學院。?學以中國特?社會主義?流?科?學為辦學定位,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哲學社會科學最?層級研究型?才。?學以科教融合為特?,?前已成?13個本碩博?體化科教融合學院,實現科教相互融合、校所優勢互補,擁有16個博?學位?級學科,115個博?學位?級學科。?學擁有現任博??導師736名,?成?以來為國家經濟社會建設、學術發展和社會進步培養了??批?業精英和科研領軍?才。
政府管理學院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學?批科教融合學院之? ,由中國政治學會常務副會?、中國社科院政治學研究所所?張樹華教授擔任學院院?。學院以創建?流學院、 ?流學科為發展?標,致?于把學院辦成中國特?、中國?格、中國?派的政府管理學院。學院擁有政治學、公共管理2個國內優勢學科,?前學院下設政治學系、中國黨史系、公共政策系、?政管理系、社會保障系、政府運?保障管理系和公共管理專業碩?教育中?等教學機構。學院教師團隊中?前有享有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10余?,獲國家?化名家暨“四個?批”?才稱號5?,獲評“萬?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才稱號3?,獲國家級“百千萬”?才稱號7?,獲國家突出貢獻專家1?。
二、培養?標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政府管理學院以培養具有公共精神的卓越研究者和?效領導者為辦學使命。
公共管理?級課程班作為實踐性較強并且與國家政治制度、?政治理體系、經濟?質量發展和現代管理創新等領域密切相關的在職?級項?,依托黨中央國務院思想庫智囊團--中國社會科學院的知名專家學者,致?于培養“頂天?地” --既能掌握最前沿的公共管理學科知識和最先進的研究?法、?能結合中國公共管理實踐問題深?研究和分析解決、還能深刻理解國家相關公共政策的研究型?效領導者。經濟形勢與金融政策
三、項目特色
1、實力雄厚的師資力量: 主要聘請中國社科院享有學術聲譽和社會影響?的專家學者,以及部委機關的學者型領導的知名專家組成的??平師資隊伍。
2、前沿實用的課程體系: 課程設計以中國社科院?學統招博?研究?培養?案為本源,重視課程范圍的跨界
系統性、理論研究的權威前沿性、實務問題的新穎實?性。
3、理論聯系實踐的學術訓練: 除課堂授課外,?端論壇、講座與實踐調研參訪活動會不定期舉辦,還將根據學員的研究興趣對接專業的學術導師開展實證研究與論?撰寫?作,有效提升學員的專業研究?平和解決實踐問題的系統能?。
四、研究方向
公共政策
醫療與健康事業管理
行政管理
教育與文化事業管理
數字化治理
組織管理與領導力
社會保障
電子政務與信息化管理
政治學理論
人工智能與公共治理
黨史黨建
五、課程設置(具體課程安排以學院教學計劃為準)
學科基礎課程:馬克思經典與當代、公共管理學、公共政策學、政治學理論、方法論研究
專業必修課程:公共管理前沿、公共政策分析、比較公共行政、高級公共經濟學、組織與人力資源管理、政治學量化研究方法
方向選修課程:社會組織管理、公共管理創新與電子政務、經濟發展與環境治理、領導力專題、戰略管理、中國經濟形勢分析、新質生產力與數字經濟專題、公共衛生政策與項目評估、醫療健康管理創新與實踐、教育文化管理創新與實踐、社會保障專題、公共金融專題、中國式現代化專題、國際政治與全球治理、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專題
學術研究課程:公共管理研究方法、公共政策分析方法、文獻綜述與選題、論文設計與撰寫
六、學習安排
1、學 制:兩年,分為課程學習和論文撰寫兩個階段;
2、學習時間:每月集中一個周末授課兩天,寒暑假不上課;
3、上課地點:北京-中國社科院?學望京校區(適當安排上海、?東移動課堂)
七、報名條件
1、已獲碩士學位;
2、相關?業領域的管理者和相關機構的專業?員
3、有較強學習能?和豐富管理經驗的單位?管,學位條件可適當放寬
八、報名程序
1、學員提交報名申請表、個人身份證復印件、最高學位、學歷證書復印件;2寸免冠彩色近照4張;
2、審核學員報名申請資料,組織面試,擇優錄取;
3、面試合格后向已錄取學員寄發錄取通知書;
4、學員收到錄取通知后按規定方式與時間繳納學習費用;
5、學員在開學當日持交費憑證辦理報名注冊、領取相關資料,正式入班。
九、學習費用
學員一次性繳納學習費用人民幣138000元/人(含學費、資料費、結業論文指導費及結業費等);交通、食宿費用自理。
十、證書
學員完成學習計劃,經考核合格,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頒發統一編號的結業證書(鋼印、紅章)。憑結業證書可以獲得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校友身份,納入校友總會及地方校友會的管理,終身享有參加校友會沙龍、論壇、社會實踐、聯誼等活動的權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