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新聞網12月1日電(記者覃霞 呂婷攝影張玉光)11月26日下午,王大中院士先進事跡報告會在新清華學堂舉行。報告會旨在通過系列生動報告,引導全校師生全面深入地了解2020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清華大學優秀共產黨員王大中院士的突出貢獻、先進事跡和高尚品格,學習王大中院士矢志報國、堅韌不拔的赤誠品質,敢為人先、勇攀高峰的創新精神和科學家精神,傾心育人、誨人不倦的教育情懷,淡泊名利、甘于奉獻的高尚情操。校領導陳旭、吉俊民、李一兵、鄭力、向波濤、彭剛出席會議,常務副校長王希勤主持會議。教育部黨建工作聯絡員,北京大學黨委原副書記、紀委書記王麗梅在線參會。
王大中同志是國際著名核能科學家、教育家,在2021年11月3日召開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榮獲2020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為了在新時代凝心聚力開拓發展新格局,加快邁向世界一流大學前列的步伐,經學校黨委研究決定,授予王大中同志“清華大學優秀共產黨員”稱號,并在全校開展向王大中同志學習的活動。本次報告會是全校干部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集中學習班的重要內容之一。
會上首先播放了專題片《矗立——王大中的核能之路》,用寶貴的歷史畫面和精彩的訪談解說,回顧了王大中院士矢志報國、堅韌不拔的一生,展示了王大中院士見險峰而越、固強國之基、傾情付一生、攻克“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的突出貢獻、先進事跡和精神品格。
校務委員會副主任、核研院院長張作義結合國家發展的歷史背景和核能科學技術的發展歷程,從科技報國、學術思想、創新成果、重大應用等方面深入淺出地介紹了王大中院士帶領核研院勇攀科技高峰、潛心建堆報國所取得的重要科技成就,帶領科研團隊腳踏實地、埋頭苦干,一步一步走向世界科技前沿所作出的突出貢獻,以及王大中院士在這一過程中體現出的敢于創新、勇攀高峰、攻堅克難、爭創一流的寶貴精神。
張作義指出,核能是能源安全及戰略核威懾力量的基礎,是世界各國戰略必爭的科技領域,也是大國實力的重要標準。為響應國家開發核能的戰略部署,大二時的王大中選擇轉入清華大學剛剛成立的工程物理系,成為我國第一批核反應堆工程專業的大學生。1958年大學剛畢業的王大中,留校從事核能科學與工程領域的研究和教學工作,深耕先進核技術研發領域,一干就是60余年,為提升國家科技經濟和國防實力作出了卓越貢獻。他主持、研究、設計運行了世界上第一座5兆瓦殼式一體化低溫核供熱堆;主持、研發、建成了世界第一座具有固有安全特征的模塊式10兆瓦高溫氣冷實驗堆,并積極推動以上兩種先進反應堆投入應用。王大中院士帶領核研院不斷探索追求最大程度地提高核能安全性,走出以固有安全為主要特征的先進核能技術從跟跑、并跑到領跑全世界的自主創新之路,先后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兩次)、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特等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國家級教學成果特等獎、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多項榮譽。
核研院黨委書記唐亞平全面系統地回顧了核研院60多年來建功立業、報效國家的光榮歷史和精神傳統,用生動鮮活的事例詮釋了知難而進、眾志成城的“200號”精神,統一決策部署“一支筆”、統一資源調配“一口鍋”、鮮艷的中國共產黨黨旗“一面旗”的“三個一”的寶貴經驗,以及“大交叉”“大項目”“大團隊”的“三個大”的攻關特色。唐亞平表示,核研院人響應黨的號召,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一代代接續奮斗,不斷攻堅克難、不斷取得新成就。一大批優秀的中國共產黨人在其中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而王大中同志正是他們中的主要骨干和杰出代表,對核研院重大科技創新成果和“200號精神”的產生作出了重要貢獻。
唐亞平表示,在2020年建院60周年之際,核研院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信匯報了60年來的發展歷程、心得體會和未來工作計劃,得到了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批示,多位中央領導同志作出重要指示,高度評價核研院在長期奮斗中凝練形成的知難而進、眾志成城的“200號”精神,鼓勵和支持核研院在自主創新、服務國家的征程上不斷取得新成果、作出新貢獻。唐亞平表示,王大中同志的身上閃耀著科學家精神的光芒,他是高教戰線優秀共產黨員的典范,也是清華大學、是核研院堅持黨的領導的杰出倡導者和光輝代表。他的精神是核研院的寶貴財富,必將指引核研院黨組織帶領全院師生繼續“勇攀科技高峰,潛心建堆報國”。
核博191班直博生劉續講述了學習王大中院士先進事跡的感受及其對自己學業、科研、為人等方面產生的影響。劉續深情說道,1958年,包括王大中在內的一批平均年齡只有23歲半的清華大學師生,擔起了自主設計、建設反應堆的重任。面對專業陌生、資料不足、設備緊缺等問題,他們凝心聚力、立足原創、攻堅克難,經過六年的努力,我國第一個自主設計、建造的屏蔽試驗反應堆成功啟動,順利達到臨界運行。劉續表示,“23歲半”的傳奇故事讓他深刻認識到知難而進、眾志成城的“200號”精神的內涵和力量,指引他在學業、科研上不斷創新、突破。他將繼承和發揚以王大中院士為代表的一代代優秀“200號”人創造的光榮傳統,秉承愛國奉獻、追求卓越的清華精神,知難而進不斷創新,矢志不渝投身科研,為科技自立自強和科技強國建設貢獻力量。
校務委員會副主任、清華大學黨委原副書記史宗愷從感人至深的一段往事切入,結合多年的工作交集,介紹了王大中院士擔任清華校長期間廢寢忘食、夙夜在公的奉獻精神,高瞻遠矚、深謀遠慮的戰略眼光,以及嚴于律己、寬以待人的工作風格。史宗愷從善于傾聽、學習和研究的態度,堅持改革創新的擔當,實事求是看待清華歷史和傳統的品格,以及對學生既愛護又嚴格要求的教育家風范等方面講述了自己對王大中院士優秀品質的體會和感受。
史宗愷表示,以王大中同志為代表的老一輩教師、校領導身上體現著清華教師共有的淡泊名利、誨人不倦、敢于創新的優秀品質。我們要進一步學習清華的光榮歷史、光榮傳統和光榮文化,將學習以王大中同志為代表的學校領導集體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與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相結合、與學習領會《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相結合,繼承和弘揚清華黨組織的優良傳統,傳承并繼續創造有清華特征的教育思想,為發揮好清華大學在中國高等教育中的“旗幟”和“標桿”作用,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作出新的貢獻。
王希勤在總結講話中表示,王大中院士是一位勇于創新的戰略科學家,是一位有著深厚育人情懷的人民教育家,還是一位品德高尚的優秀共產黨員。我們要學習王大中同志矢志報國、堅韌不拔的赤誠品質,忠于黨和人民的事業,永遠把服務國家作為最高追求,全身心投入服務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的偉大事業。我們要學習他敢為人先、勇攀高峰的創新精神和科學家精神,積極探索世界學術前沿,主動瞄準關鍵核心技術難題,敢于提出新理論、開辟新領域、探索新路徑,努力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貢獻力量。我們要學習他傾心育人、誨人不倦的教育情懷,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努力成為“大先生”,做學生為學、為事、為人的示范,引導學生又紅又專、全面發展。我們要學習他淡泊名利、甘于奉獻的高尚情操,靜心篤志、勤奮敬業,甘坐“冷板凳”,肯下“十年磨一劍”的苦功夫,以求真務實的態度、腳踏實地的努力不斷創造一流的業績。
王希勤強調,要把向王大中同志先進事跡學習活動與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緊密結合、與全力推進中央巡視整改任務緊密結合、與扎實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緊密結合、與實施“十四五”規劃和三個2030中長期戰略規劃緊密結合。要想國家之所想,急國家之所急,應國家之所需,立足兩個大局,心懷“國之大者”;要強化“旗幟”“標桿”意識,深深扎根中國大地,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要秉承愛國奉獻、追求卓越的清華精神,努力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推動人類文明進步作出新的貢獻,不辜負黨和國家各族人民對清華大學的期望和厚愛。王希勤表示,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也是清華大學建校110周年,國家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階段,學校開啟邁向世界一流大學前列的新征程。我們要乘勢而上,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主動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加快步伐,實現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新突破,以更加優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召開。
學校副處(含)以上干部、聘任制干部,各民主黨派負責人,學生組組長、研工組組長、校團委副書記、院系團委書記、研團總支書記、思政課教師等在現場參加報告會。本科生輔導員、研究生德育助理、各單位黨委委員、各分紀委委員、教職工黨支部書記、參加2021年教職工黨員集中輪訓的黨員等線上參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