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6日,“創新與新興產業發展(2021)國際會議”現代交通工程技術與產業專題會在上海召開,以“智慧、綠色、交通發展”為主題。會議由中國工程院、上海市人民政府、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科技部、商務部、中國科學院、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共同主辦,專題會由中國工程院土木、水利與建筑工程學部聯合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部、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部、工程管理學部、同濟大學共同承辦。
來自中國、美國、瑞典、英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家和地區的27位海內外院士通過線上線下方式參加了本次會議,另有40余位特邀專家學者現場參會。其中15位院士專家圍繞軌道交通、道路交通、航空與水運交通、重大工程與裝備及相關新興產業綠色智能發展和交通基礎設施韌性提升作了精彩的主題報告。此外,會上發布了《2021中國城市地下空間發展藍皮書》。線上觀看人數達3萬人次。
開幕式上,同濟大學黨委書記方守恩、上海市交通委員會總工程師李俊豪、中國工程院院士盧春房分別致辭,同濟大學副校長童小華主持開幕式。
方守恩代表學校向各位領導、院士專家長期以來給予同濟大學、給予交通學科關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謝。他表示,近年來,學校在現代交通工程技術領域成果豐碩、進步明顯。同濟大學交通學科將以習近平總書記在聯合國全球可持續交通大會開幕式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導,持續奮斗,為服務“三新一高”發展努力貢獻出同濟的力量。
李俊豪表示,交通對于一個城市、尤其是對于上海這樣的國際性超大城市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上海交通領域將繼續推進國際航運中心建設,推動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繼續加快綜合交通體系的建設,引導城市空間的格局調整。同時,也將更加注重致力于數字化、低碳化,更加注重運營與建設的效率與安全。
盧春房院士表示,今天,國內外頂尖的院士專家共聚一堂,相信大家的交流一定能碰撞出科技創新的火花,探索出現代交通工程技術和產業更好的政策、技術,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向。此次會議對于全面推進我國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推動新型產業發展、加大對于科學前沿與自主核心技術攻關、擴大國際視野、加強國際科學合作與交流具有重要意義。
共商交通基礎設施的綠色智能發展。碳達峰、碳中和背景下交通基礎設施的綠色發展是會議的重點議題,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光輝、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Anthony G. COHN、蘇才江和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張峻屹分別通過《雙碳背景下的民機綠色發展》《建筑環境的決策支持系統》《智慧交通轉變與創新》《星球健康的交通解決方案:方法論視角》四個報告從信息化、數字化、互聯化、智能化到綠化碳中和等角度對綠色發展提出了技術攻關方向和實施路徑。在談到智能發展領域時,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喜剛和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同軍分別通過《數智賦能 引領橋梁產業創新發展》《“模數一體”驅動的高鐵智能建造京張京雄高鐵實踐》兩個報告對如何發展和建造智能橋梁和高鐵進行了深入思考,并從多個方面介紹了最新實踐成果。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Robert B. GILBERT圍繞人工智能和信息處理的重要基礎之一貝葉斯定理作了精彩報告。
聚焦基礎設施韌性,探討交通建筑業面臨新挑戰。在十四五提出“韌性城市”的理念后,本次會議尤為聚焦交通基礎設施韌性研究領域。瑞典皇家工程院院士、歐洲科學院院士Bjorn BIRGISSON和俄羅斯工程院院士、波蘭工程院院士Miroslaw J. SKIBNIEWSKI分別帶來《交通基礎設施的韌性——前進之路》和《建造5.0:交通建筑業面臨的新挑戰》的報告,提出工業5.0 將聚焦于參與生產過程的人類的福祉、工業環境的可持續性以及在自然和人為災難面前的基礎設施恢復力,并為道路和橋梁(等基礎設施)的薄弱性和可恢復性的大規模分析提供了研究思路和方法。澳大利亞工程院院士郝洪和日本工程院院士葛漢彬通過《多動載下交通基礎設施的分析與設計》《基于應變的鋼橋抗震減震性能驗證方法研究新進展——以雙肋鋼拱橋為例》兩個報告,分別介紹了交通基礎設施在地震、沖擊和爆炸等不同類型的動載荷下的不同響應模式和損傷機理,闡述了在交通基礎設施在分析和設計中考慮多動載災害的必要性和挑戰性。
匯聚重大工程案例,展望軌道交通發展未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交通運輸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中國工程院陳湘生院士和胡亞安院士分別作了題為《中國城市軌道交通現狀與展望》《中國內河通航建筑物發展現狀及未來展望》的報告,介紹中國城市軌道交通發展歷程,呈述規劃、設計、施工、運營各階段理念,結合我國建設交通強國戰略,就未來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和內河通航建筑物高質量發展提出了展望。中國中車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王軍通過《軌道交通裝備發展趨勢與新技術應用探討》報告綜合分析了軌道交通裝備的發展趨勢和技術方向,從智能化、輕量化、節能低碳等方面,探討更具競爭力的新技術應用解決方案與實施路徑。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鄧文中則圍繞橋梁美學帶來精彩報告。
閉幕式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杜彥良總結了此次專題會在引領交通工程技術和產業未來智慧和綠色發展方面的重大意義。同濟大學副校長顧祥林主持。
會議同時設立了院士專家自主創新科技成果的展示與交流內容,聚焦“現代交通工程技術與產業”專題,匯集了軌道交通、道路交通、綜合交通等領域新建、維護、綜合和智能等四大技術領域的11位院士專家學者團隊歷經30余載的科技攻關成果與技術裝備。
國內多所重點高校領導、知名學者、杰出青年,以及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中鐵第一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上海建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華東建筑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中車青島四方機車車輛股份有限公司、中鐵十五局集團有限公司、同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廣聯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凝科新型建材有限公司、中國鐵路設計集團有限公司等企業高管通過線上線下方式參加了此次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