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下午,繼原黨委書記、校長文心田擔任首位主講人后,3場“川農大精神”大講堂系列講座在三校區11個會場同時開講,標志著“川農大精神”大講堂系列講座在三校區全面鋪開。40余個中層單位的師生員工集中聆聽講座。
在雅安校區,文心田以《“川農大精神”永放光芒》為題,回顧了“川農大精神”的由來,介紹了“川農大精神”在全國的影響,指出在新時代,“川農大精神”必將繼續大放光芒。期望大家接過歷史的接力棒,繼承代代川農大人接續奮斗的光榮傳統,傳承“紅色基因”,弘揚“川農大精神”,時刻以習近平總書記對涉農高校的希望為遵循,心系“三農”,造福社會,把自身的成長和祖國的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為推進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和鄉村振興做出自己的貢獻。
在成都校區,校黨委副書記張強以《校史·川農大精神再探究》為題帶來精彩一講。他以川農七問為線索,以豐富的史料、詳實的事例、珍貴的歷史照片,生動講述了川農大116年發展的曲折歷程和輝煌成就。他從學校起源出發,探尋建校之初植入的品格基因。分析川農與川大的歷史關系,提出“為什么農學院涌現那么多英烈?他們為什么選擇學農”,引發大家思考。重點講述1956年遷雅安獨立建院、1996年進入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行列、2010年成都校區建成啟用及校區布局結構調整等學校歷史上的10件大事。張強指出,川農大116年發展史是一部艱苦創業的奮斗史,是一部服務社會的奉獻史,是一部大學精神的傳承史,是一部從悲壯走向豪邁的逐夢史。川農人的初心是興中華之農事,川農大的使命是立德樹人、興農強國。愛國精神、奮斗精神、求實精神、奉獻精神是“川農大精神”的核心內容。希望大家傳承“川農大精神”,成為知農愛農、興農強農的新川農人,為三農事業、為鄉村振興做出更大貢獻。
在都江堰校區,學校檔案館館長潘坤以《紅色檔案中的“川農大精神”》為題,通過翔實的史料帶領大家回顧了“川農大精神”的發展史。他以江竹筠、王右木等為代表的川農大英烈校友和以楊開渠、楊允奎、楊鳳等為代表的川農大科學家為例,從熱血與赤誠寫就的“愛國敬業”詩篇、艱難困苦中的奮斗與拼搏和求實創新的川農大科學家三方面深入淺出地闡釋了“川農大精神”的豐富內涵。
“通過今天的講座詳細了解了川農大116年發展的歷史,我深受感動,同時倍感振奮。”招就處副處長王文龍表示,作為招就人,將不忘初心使命,立足工作崗位,勇擔當敢作為,為實現生源更高質量,服務學生更充分更高質量就業不斷努力,將“川農大精神”發揚光大。
“今天的講座讓我感受到了‘川農大精神’的內涵與魅力”,都江堰校區黨委副書記陳中桂表示,將更加堅定信心,踔厲前行,踏實工作,一心一意譜寫新時代川農大的新篇章,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動物營養研究所趙希侖老師表示:“通過清晰地了解川農辦學歷程的艱辛和發展,我對‘川農大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作為教職工,在今后的工作中,也將積極傳承和發揚‘川農大精神’,并進一步將其融入學生管理當中,為師生做好科研服務工作。”
據悉,為進一步貫徹校黨委“聚焦弘揚‘川農大精神’,進一步砥礪奮進力量”要求,搭建好思政教育活動品牌,傳承好校史文化,講好川農大故事,學校在全校開展遴選,組建“川農大精神”講師團,提供“菜單式”學習服務。各單位根據需要進行點學,進一步增強師生對“川農大精神”和校史文化的了解度、認可度,砥礪師生厚植愛國愛校知農愛農情懷,自覺做“川農大精神”新傳人。
上一篇:沒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