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金秋,上海外國語大學“數字學術中心”(SISU Digital Scholarship Center,簡稱SISU DSC)成立。中心舉辦一系列數字學術前沿論壇、學術沙龍和工作坊活動,廣邀數字人文領域的專家和學者分享研究經驗和實踐案例,互動、協同、創新,共同推動數字人文的繁榮發展。2021年11月24日首場學術前沿論壇,中心邀請澳門大學圖書館吳建中館長進行精彩報告,上海外國語大學李巖松校長關注和觀看直播,并應邀結合大學發展和智慧圖書館建設與吳館長進行互動和交流。
吳館長的報告結合哈佛大學圖書館、麻省理工學院圖書館、歐洲數字圖書館等案例,重點討論影響智慧圖書館發展的全媒體、平臺化和新業態三個核心問題,最后提出智慧圖書館建設要解決的三方面問題及針對性建議。
蔡迎春(主持人):感謝吳建中館長前沿且充滿激情的演講,也感謝李巖松校長百忙之中撥冗參加我們的前沿論壇。智慧圖書館和數字人文都是近幾年頗受關注的熱門話題,智慧圖書館目前也已經從研討層面進入實質性推進階段,在這一過程中如何有效對接大學的創新發展需要?大學又可以為智慧圖書館的建設與發展做些什么?圖書館開展數字人文研究在智慧圖書館能夠發揮什么作用?借此機會特別邀請李校長與吳館長就以上問題展開對談交流。
李巖松:感謝吳館長精彩的演講,同時對上外數字學術中心的成立表示祝賀!今年3月三部委聯合發布的《關于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中提出,加強智慧圖書館體系建設,建立覆蓋全國的圖書館智慧服務和管理架構。站在大學發展的角度,我對智慧圖書館充滿期望。報告講到改變以信息儲存為主導的管理思維,通過智慧管理與智能技術將信息釋放出來,對此我很有感觸。專家學者是大學的寶貴財富,也是智慧的源泉,圖書館作為學者之間的紐帶和橋梁,智慧圖書館建設就需要將這些專家頭腦中的隱性知識顯性化,將這些智慧激發出來、融合起來,在學校發展方向的引領下,將孤立的專家個體知識(專家智慧)連成一個促進新知識產生的機構智慧庫,共同推動學校的協同創新和發展。在此層面上,智慧圖書館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將智慧圖書館化,將智慧凝聚,按圖書館學的學理方式動態展現知識,在顯性知識的保存傳播和隱性知識的挖掘融合中實現知識螺旋式上升發展。
吳建中:首先感謝李校長給我這么好的學習和交流的機會,近年來上海外國語大學無論在語言教學還是在文化傳播領域在國內外都有較高的知名度,現在又抓住高質量發展的時機,謀劃新一輪發展,值得我們大家學習和關注。李校長的思考正是全球大學領導者共同思考的問題,大學最重要的資產是什么?以前我們常說是學術資源,因此把圖書館看做是大學的心臟,現在看來這句話只說對了一半,因為圖書館只是把已經出版了的知識產品匯聚并積累了下來,而學校師生創造的大部分知識都沒能儲存并固化下來,因此需要建立機構知識庫予以補充。另一方面,就像李校長所指出的,隨著信息通信技術的發展,一些在科研發展和學術交流中產生的原創型、創新型知識,或有人稱為“鮮活的知識(living knowledge)”越來越多。而且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知識在不斷產生的同時,也不斷地在流失。因此,智慧圖書館如何以人為本、將師生每時每刻創造的數據、知識和思想記錄下來并激發起來,是大學高質量發展中亟待思考的和解決的一道重要思考題。
李巖松:在新文科建設背景下,上海外國語大學一直致力于用全球治理的思維,在“跨通融”中講好中國故事,講好上外故事。我們也越來越意識到上海外國語大學有非常強烈的特色,特色來源于學校發展戰略下本校學者的貢獻和師生的努力。這些鮮活的知識確實是上外寶貴的家底,對這些知識的記錄和激發將是上外未來發展的重要基礎。我希望圖書館能夠承擔這項重任,抓住發展的契機,發揮學科專長,利用計算機技術和圖情知識,不光記錄鮮活的知識,還能利用知識推動學校的學術發展。所以學校大力支持圖書館建設數字學術中心,并且配套設立了數字人文實驗室,希望數字學術中心能在上外的智慧圖書館建設中發揮作用。
吳建中:借此機會首先祝賀上海外國語大學數字學術中心的成立。從全國來看,相當一部分大學還沒有這方面的設施與服務,在這方面上外邁出了堅實的一步,值得為之點贊。當然建立中心的目的并不是僅僅為了填補空白,而是要對整個大學的數字學術服務起推動作用。數字學術服務是利用多種技術與方法介入數字化學術研究全過程的新型服務模式,與智慧圖書館有交叉,但有區別。從收集、整理、保存、共享研究者學術與科研成果這一方面來看,兩者是共同的,但數字學術中心更聚焦從學術生產到學術傳播的學術生態中數字技術與服務應扮演的角色,一般都設置有專用實驗室或共享空間,而且由教學人員、技術人員以及圖書館員等多方面人員共同參與,以激發混合式、交互式研究與教學創意靈感等。智慧圖書館是一個高度智能化的知識服務體系,它包含但不限于具體的項目運作,更強調整個服務體系的包容、創新和整合。
李巖松:我很贊同吳館長對智慧圖書館的見解,智慧圖書館不只是項目或者建筑、設施,它更是知識服務體系,涉及到方方面面,從技術到人文,從實體到虛擬。正如智慧圖書館、智慧校園、智慧城市、智慧地球,它們是逐級歸屬的關系,智慧圖書館建設不光是圖書館的事,也是智慧校園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全校形成共識,形成合力,協同推進。雖然大學除了教學和科研外,還有知識轉移、社會服務等很多工作要做,需要對接未來學校的創新發展和學科發展穩步扎實推進,但是上外對轉型與創新一直秉著開放支持的態度,我對智慧圖書館在學校高質量發展中將會發揮的作用充滿憧憬。所以,作為大學的管理者,我們必須為智慧圖書館的建設和發展做些實實在在的事,讓學校在智慧圖書館建設中做一個先行的探索者,也為學校的智慧發展提供一個探索路徑。
吳建中:李校長說得好,上外數字學術中心的建立已經表明大學領導者對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信心和態度。我覺得智慧圖書館建設至少要做好三件事,第一是將大學各種載體的學術資源匯集起來,尤其是將那些原生數據資源和創新型學術資源匯集并保存下來,要做到這一點很不容易,不僅需要圖書館的參與,而且要舉全校之力,讓教學和科研人員手中的資源自覺不斷地匯總到學校知識庫中。從全球高等院校對研究數據管理的實際運行來看,很多開展得并不順利,就是因為缺乏共識,當然教學和科研人員對此也有一個認識的過程。有些學校通過制定指引,要求教學和科研人員主動參與研究數據管理,但如果硬性規定的話會適得其反,在這方面領導的決心和耐心都非常重要。第二是將圖書館整體打造成一種平臺,圖書館不僅要發布信息,提供資源,而且要讓師生參與其中,通過互動和創建,產生信息增值的效益。智慧圖書館不只是圖書館的事,全校各學院和部門都有學術數據,都有數據規范的要求和數據共享的需要,在這方面要有一個頂層設計與長遠規劃;第三是建立線上線下、虛擬與現實融合的知識服務體系,這是經過數字化轉型后產生的一種新業態,現在都在嘗試和創新之中。由于新冠疫情的關系,線上和虛擬方式的教學科研活動越來越多,但如何將這些線上和虛擬的方式融合到線下和現實的教學科研活動之中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首先可以從圖書館新業態培育開始,然后擴展到各個院系。總而言之,從學校層面來看,智慧圖書館不只是圖書館的事,但首先從圖書館開始。
蔡迎春(主持人):感謝李校長和吳館長精彩的交流和對話,無論是李校長從大學角度對智慧圖書館提出智慧的圖書館化需求,還是吳館長從圖書館的角度作出圖書館的智慧化解讀,都非常精辟。我想作為智慧圖書館的實踐者,只有將兩者有機融合,才能共同推動智慧圖書館建設。
后記:
SISU數字學術中心的成立,主要是為了緊密對接日新月異的數字變革和“新文科”建設要求,在學校“雙一流”高質量發展和“多語種+”戰略引領下,秉承“數字賦能,科際通融”的理念,并以圖書館二期改造中,在國內大學圖書館首創的“數字人文實驗室”為依托,致力于支撐學校的跨學科研究與創新,前瞻探索與現實研究并重,理論學術與實踐操作共舉,不斷推進數字技術與人文、社科學術研究視角、研究思維與研究方法的變革,最終實現技術支持人文,數能融合傳統。中心擬舉辦一系列前沿論壇、學術沙龍和工作坊活動,廣邀數字人文領域的名家、學者共同分享研究經驗和實踐案例,互動、協同、創新,共同推動數字學術的日新月異,共同見證數字學術的繁榮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