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期伊始,由華南理工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組織創作的網絡音頻作品《普粵雙語誦讀 詩意嶺南》在中宣部“學習強國”學習平臺強國之聲“大學生朗讀”頻道上線推出。
聽今朝灣區新聲,賞古時嶺南風貌。該作品通過粵港澳大灣區青年之新聲,帶領聽眾走進古詩詞中的嶺南,共賞嶺南之景,同嘗喜憂之思。作品由九首古詩詞組成,采用普通話和粵語進行雙語誦讀?!叭锗⒗笾θ兕w,不辭長作嶺南人”,《惠州一絕》直抒對嶺南風物的熱愛之情;《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名句“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寄寓著詩人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西江夜行》中的“悠悠天宇曠,切切故鄉情”,飽含詩人的思鄉之情,華工學子通過深情的朗誦,向聽眾傳遞出對這些意蘊深遠的嶺南詩詞的理解與演繹。
作品上線“學習強國”
中宣部宣傳輿情研究中心、“學習強國”學習平臺發來賀信,肯定了學校在過去一年里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開拓創新、勇闖新路,建好用好“學習強國”各項工作不斷取得的新成效。賀信指出,華南理工大學為學習強國提供《普粵雙語誦讀 詩意嶺南》等優質有聲作品,為持續做好“學習強國”學習平臺的推廣使用,深化學習型黨組織建設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領作用。
“聽見花開”詩詞朗誦
3月5日正值驚蟄,主創成員代表還應邀參與了由廣州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與廣州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聯合主辦的“詩意花城·聽見花開”灣區詩詞之夜活動。在由國家一級演員、著名配音導演、來自抗疫一線的醫生等人聯袂演出的“聽見花開”詩詞朗誦環節中,《普粵雙語誦讀 詩意嶺南》主創成員代表王瑞樅、蔡依希朗誦了《約同人游拾翠洲》和《九日登鎮海樓》兩首古詩,通過普粵雙語形式展現了花城廣州的朝氣和活力。
對于各界的關注與支持,新聞與傳播學院、粵港澳大灣區網絡視聽創作與研究中心以及參與師生們倍受鼓舞。大家表示,將嶺南詩詞通過網絡音頻形式進行傳播,不僅能讓廣大聽眾更加深入地感受嶺南文化的獨特魅力,而且深化了對于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認知。新的一年,將繼續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進一步面向基層、面向青少年,不斷推進守正創新、凝聚人心,以優異成績共迎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進一步做好中國故事的講述者和中國聲音的傳播者,發出新時代華南理工學子的“強國之聲”。
作品錄制
據了解,《普粵雙語誦讀 詩意嶺南》自創作伊始,就吸引了來自多個院系的30余位學生踴躍報名。經過多輪選拔,共8位學生參與音頻錄制,2位學生參與文案策劃。
創作過程中,指導教師、新聞與傳播學院張陸園副教授和學生團隊密切配合,多次召開線上線下會議,深入討論主題定位、文稿內容、海報風格等諸多問題,不斷調整、反復修改,常常討論和錄制到深夜,力求高質量地完成誦讀、錄制、剪輯、審聽等工作。團隊成員互相幫助,展現出良好的團隊協作精神,有的學生主動提供技術支持,有的學生積極幫助同伴學習使用專業設備,還有研究生充分發揮其本科播音主持專業優勢,為其他同伴提供業務指導和修改建議。為了準確生動地呈現粵語誦讀的韻味,團隊成員還對許多字詞的粵語讀音進行了多次查證和反復練習。(圖文/通訊員 梁悅瞳 新聞與傳播學院)
附:參與朗讀活動的學子感想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廣州人,弘揚粵語文化是我一直努力奮斗的目標。在本次活動中,我參與了普通話和粵語雙語誦讀,粵語獨特的九聲六調更能體現出古詩詞的古音韻律之美,我希望借此機會讓更多人對粵語產生興趣,感受到嶺南文化的魅力所在。
新聞與傳播學院 蔡依希
很榮幸能參加“學習強國”平臺的朗讀活動。在實踐過程中,我提高了自己的誦讀技巧,學習了嶺南文化相關知識。同學們群策群力,在老師的指導下完成了作品,這種氛圍也讓我感受到了團隊協作精神的魅力。
新聞與傳播學院 王瑞樅
非常感謝“學習強國”平臺和學校給予的學習機會,感謝指導老師與同學們對我的幫助?!对娨鈳X南》是我們團隊共同努力的成果。未來我會繼續堅持用聲音傳承嶺南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新聞與傳播學院 黃宇恒
這次活動中,我參與了內容選題和音頻錄制工作,讓我有機會深入了解嶺南文化這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大家一起領略嶺南風情。
新聞與傳播學院 渠戈菲
讓嶺南古詩詞以年輕化的形式在新媒體平臺上再現光彩,讓更多人能通過網絡音頻品味嶺南風韻。
新聞與傳播學院 梁悅瞳
通過與老師同學們共同分享討論嶺南詩詞,我領略到詩人用詞的精妙和嶺南文化的風韻。
新聞與傳播學院 冀怡欣
在參與本次朗讀活動的過程中,我得到了老師和師姐在播音技巧方面的耐心指導,也深刻地領悟了當代青年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意義。這是我第一次參加由團隊合作完成的朗讀節目,在活動中我對團隊精神有了新的體會。
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 趙苑廷
在音頻專輯的制作過程中,我感受到了嶺南民俗與風光的獨特魅力,為祖國的大好河山而感到自豪和驕傲。未來,我希望自己能不斷進步,爭取更好地傳播“灣區新聲”。
外國語學院 劉豫
在“學習強國”平臺代表學校“發聲”,從參與選題討論到最后錄制音頻,團隊內的老師和同學都付出了很多心血。希望未來可以繼續錄制更多優質的作品,與大家共同學習進步。
電力學院 楊保琪
很高興能用聲音傳播華工學子的能量,傳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音頻作品的順利完成離不開我們對華工的熱愛,對傳播嶺南文化的熱情。未來希望能錄制更多優質的作品,傳播華工聲音,傳播嶺南聲音。
設計學院 葛宜靜
上一篇:沒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