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們、老師們,大家好!
今天,我們在這里隆重舉行2021級研究生開學典禮。首先,我代表學校和在京出差的王建國書記對9604名新同學(7517名碩士生、2087名博士生)表示熱烈的歡迎,對同學們經過層層篩選最終成為一名川大研究生表示祝賀!
同學們來自五湖四海,懷揣著夢想匯聚到川大,為學校增添了生機和活力。今年恰逢我們黨建黨百年,習總書記在“七一”重要講話中明確強調:“新時代的中國青年要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特別是,最近總書記反復強調我國要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的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廣大青年學生尤其是研究生是最有活力、最有創造性的群體,我們要心懷國之大者,要有家國情懷和報國之志,要按照總書記的要求,堅持科技創新的“四個面向”,敢為人先、敢于突破,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擔大任,為我國建成科技強國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斷作出自己的貢獻!
同學們,你們經歷了不同學校本科或碩士階段的學習,今天來到川大來完成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段學術研究經歷,尤其是很高興今年又有十多位來自北大、清華本科畢業的同學通過推免或統考成為了川大的研究生。我想大家之所以放棄其他機會,選擇讀研究生,多半還是想繼續求學問道,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競爭能力尤其是創新能力。一般而言,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應該是奔著成為專家去的,這就需要突出其科研能力、強化創新思維的培養。從本質上講,每個人都是有創造發明基因的,人類之所以能夠戰勝自然、一步步走向強大,其關鍵就是靠不斷創新、不斷挑戰極限,就是從不同的現象中歸納總結出新的規律,就是不斷放大、衍生、迭加出新概念、新原理、新方法、新技術。這就需要拋棄我們從小就習慣了的模仿、跟蹤、重復的路徑依賴,就需要打破傳統思維,不斷觸發創新靈感、實現推陳出新。
同學們,過去三年我在研究生開學典禮上分別跟同學們講了研究生要學會研究、研究生要學會把精力放在重要的事情上、研究生如何做到精而廣,主要都是想對即將進入科研領域的研究生們提供一些經驗和建議,盡量讓大家少走彎路,讀研期間還是要多從實力和水平的角度出發,早日成長為一名優秀的研究生。今天我要給同學們談的主題是:研究生要避免路徑依賴。
綜觀人類文明的發展、科學技術的演進和社會制度的變遷,我們都會發現,人們一旦進入了某種思維定勢就容易走向跟蹤、模仿和封閉,一旦形成了對某種選擇、方法和路徑的依賴,就會使我們忘記從根源上問為什么,就會讓我們掉進認知的陷阱和滿腦子的標準答案,就會導致人類所具有的創新基因無法發揮。那么,我們如何跳出舊有框框、打破慣性思維呢?我認為有三點非常重要:一是要主動走出舒適區、遠離平衡態,保持適度的壓力感;二是要打破思維封閉,形成開放性的信息接收,保持一定活躍程度的非線性思維;三是要學會交叉融通,建立更加多元的知識和思維體系。
首先是要主動走出舒適區,遠離平衡態。一般來講,“舒適區”是一個人所表現的心理狀態和習慣性的行為模式,在這種狀態和模式中人們會感到很舒服、很有安全感,但是同學們,人一生不可能總是處在舒適區,因為世界上沒有一種工作叫“錢多事少離家近、位高權重責任輕、睡覺睡到自然醒、別人加班我加薪”。前年,習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講,一切視探索嘗試為畏途、一切把負重前行當吃虧的思想和行為,都是要不得的,都是成不了事的。我國古人也曾講過:“以不息為本,以日新為道”。一般說來,如果我們一直待在舒適區、安全區而不走進挑戰區去闖一闖,就會對壓力失去察覺、對危機放松警惕,就會阻礙我們前進的腳步和探索的好奇心。我們常說的“溫水煮青蛙”就是最好的例子。大家可能知道,在數碼相機問世前,我們用的傳統相機的膠片規格都是35毫米,這個規格是當時愛迪生嫌70毫米的膠片不好用,將其剪掉一半后所制作的簡易膠片,此后雖然有人多次試圖改進,最終都半途而廢,直到后來數碼技術的發明和現在智能手機的廣泛使用,再也沒有人去關注膠片一事了。其實,打破自我保護的舒適區就是打破思維和心理慣性,挑戰阻礙我們前進的恐懼和遲疑,走出舒適區的過程固然充滿焦慮與不安,但隨之而來的將會是“新世界”大門的打開。
第二是要打破思維封閉,保持一定活躍程度的非線性思維。我們知道,人類思維主要是向開放性和縱深性發展,除了透過現象看本質追求思想深度之外,就是要不斷接受信息拓展思維的寬度,而如果思維是封閉的,信息源就會變得狹窄,就會生活在固有認知的高墻里,把眼前視野的邊界當成世界的邊界、把自己的認知當成世界的普遍認知,成天瞎做功,而且這種趨勢會持續強化,成為自我循環的孤島,最終走進死胡同、喪失創新能力。大家可能聽過,俄國生理學家道林斯基在一次實驗中發現一定濃度的鹽酸可以引起胰腺液的分泌,但他十分迷信自己的老師——神經反射理論奠基人巴甫洛夫的觀點,認為這是一種正常的神經反射現象,并沒有再進行更深入的思考。而一位英國的生理學家聽說以后也做了相同的實驗,并發現了相同的現象,但他打破了原有理論的框框,經過反復驗證和深度思考,提出并開創了激素調節體液分泌的新理論。所以,人們需要在長期形成的正向思維中適當增加點逆向思維,在線性思維中增加點非線性思維,在連續態的思維中增加點量子態、甚至是量子糾纏的思想,這樣就容易打開我們比較封閉和單一的思維模式,創新的思想就可能噴發出來。比如我們大家都有經驗,燒開水時加熱到99度水并沒有沸騰,但是再加1度水就燒開了,就從量變發生了質變,這就是非線性。就是這小小的一度讓水的狀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由此所產生的蒸汽機引發了全世界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其實,打破封閉思維關鍵是要敢于質疑。習總書記在今年的兩院院士大會上特別強調“要重視科學精神、創新能力、批判性思維的培養培育”。我們的古人也講過“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愛因斯坦曾說過,學校始終應當把發展學術上的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能力放在首位,而不應當把取得專門知識放在首位。坦率地講,我們從小就是在有標準答案的模仿環境中長大的,以前我們開展的科研驗證性的多、跟蹤模仿的多,這些主要都是開發和訓練記憶能力、重復能力的,而問問題、問好問題、層層向下剝離后敢于提出挑戰性問題、善于提出富有想象力的問題的能力還很不行。其實當我們提出第一個疑問時就是在嘗試對低維度認知體系束縛的打破,這不僅可以讓我們從根源上窺探事物演變的根源、了解問題存在的本質,還可以促進人的思維從不敢想、不敢為、不敢越雷池一步的“習慣性”定勢中走出來,一步步逼近人類探索的極限。
第三是要學會交叉融通,建立更加多元的知識和思維體系。大家知道,從上世紀初開始人們建立和發現的相對論、量子力學、DNA雙螺旋結構、信息論等四大基礎科學理論,支撐了世界經濟社會60多年的發展,但之后至今并沒有什么重大理論上的發現和突破,其中一個重要的障礙就是現在學科和專業劃分得越來越細,碎片化了人們的創新思想和創造能力。現在來看,重要科學理論的突破、新的科學理論的產生越來越離不開學科的交叉融合,特別是我們可以看到未來科技的大趨勢就是萬物互聯、萬物智能、萬物交匯,這更需要多學科的交叉、融合和集成創新,只有打破學科壁壘,才會風光無限、大有可為。綜觀近百年來的諾貝爾獎,我們發現有40%左右的獲獎者都來自交叉學科,尤其是近二十年來這種趨勢越來越明顯。大家可能知道,1926年著名的物理學家薛定諤因為提出了量子波動力學理論而獲得了諾貝爾獎,但他很快就發現當時物理學的進展主要是對上個時代科學發現的延續,于是他將自己的研究方向延伸到了生命科學,用物理學理論去探索生命現象,建立了基因分子“非周期性晶體”模型,為后來分子生物學的誕生奠定了基礎。同學們,習總書記在今年4月考察清華大學時特別強調,重大原始創新成果往往萌發于深厚的基礎研究,產生于學科交叉領域,大學在這兩方面具有天然優勢,要用好學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劑”。當前像電子信息+、互聯網+、人工智能+、生命醫學+等等日新月異、風口不斷,我們川大更有著良好的文理工醫多學科的生態和土壤,希望大家在對自身研究領域進行深入探索的同時,盡可能地超越學科邊界,向其他學科尤其是相鄰學科學習借鑒,開拓研究視野、形成多元思維,努力在不同學科之間建立更多的關聯、交叉和貫通。
同學們,無論你來自哪里,學的什么專業,從今天開始就是一名川大人了,未來幾年、甚至更長的時間里,只要你善于走出“舒適區”、打破思維定勢、學會交叉融通,就可以避免路徑依賴,走好學術研究之路,你就一定能成為一名優秀的川大研究生。
最后,再次歡迎同學們來到川大、來川大當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