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研教網網訊:今時不同往日,好多職場人員開始關注在職研究生的一些相關信息,以便為現在或將來報考提供有力的參考。下文便是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的新聞信息,希望可以給大家帶來幫助。
王雨,男,漢族,1968年9月出生,生前系南昌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導、院長,曾擔任江西省高等院校材料聯盟主席、中國特種陶瓷學會理事、香港物理學會理事、美國材料學會會員、英國皇家學會會員等多項學術職務。
2018年9月9日,周日,在教師節前夕,王雨院長在做“部省合建工作”的匯報PPT,期間好幾位博士去找他匯報工作,但看到他辦公室的門半掩著,人躺在沙發上,都不忍心去打擾,都認為王雨院長太辛苦了,不忍心去叫醒他。而就在這一天,王雨教授因長期忘我工作,積勞成疾,在辦公室突發心臟病離世,年僅50歲。事發后,南昌市公安局紅角州派出所公安人員查看了王雨的手機,感慨從來沒有見過這么正能量的領導,因為他的手機里信息全是關于工作的。
南昌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的師生們說,翻看王雨老師在群里的聊天記錄,大多是一流學科建設、實驗平臺規劃、學院整體發展、年輕博士們的人生規劃等。對待工作他什么都顧上了,什么都想到了,卻唯獨沒有為自己的健康著想。
2019年1月9日,記者走訪了南昌大學材料學院的師生,師生這樣評價王雨院長:他是學者、師者、仁者、行者,最突出的是行者。
他是學有專攻、卓有建樹的學者。王雨投身科研事業近三十年,一生勤勉刻苦,成就超卓,是出類拔萃的學者。他的前半生治學于中美,在多所世界著名學府師從多位杰出科學家,打下了深厚的學術功底。繼而,立足香江潛心于材料科學的研究,碩果累累,著作等身,先后在《自然通訊》等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發表SCI論文300余篇。還曾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湖北省自然科學二等獎等重要獎譽。
他是誨人不倦、遍栽桃李的師者。他從教二十余載,未嘗稍稍減卻對教書育人的熱愛之情。他堅持既教書授業,更傳道育人。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他的淵博學識啟發著每一位學生,他的人格魅力感染著每一位弟子。他培養了一大批碩士、博士研究生及博士后,許多學生已在世界各地成長為各行各業的精英人才,為社會貢獻力量。作為一名教師,他可謂桃李滿天下。
他是博愛仁義、謙和寬厚的仁者。王雨先生為人重情重義,處世淡泊名利。他“勞而不怨,泰而不驕”;他熱愛祖國、熱愛科研和教育事業,為之嘔心瀝血卻從不計較個人利益;他珍惜友誼、關愛學生,心念之、情系之,常常為朋友、為學生、慷慨解囊;他對同事寬和謙讓,真誠友愛;他深愛家人,雖不曾為自己為家庭積聚錢財、置辦產業,但他以一生書寫繪就的道德文章、仁者情懷卻是留存給家人后輩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財富。
他是志存高遠、堅定執著的行者。他常說“我們學者要有一些些情懷”,從其實際踐行來看,其所謂情懷就是對國家高等教育走向強盛的堅定信念并且以之為己任的強烈責任感和事業心。秉持這種情懷,他毅然放棄香港安逸富足的終身職位,回歸內地,“反哺”國家高等教育。2014年,王雨教授舉家扎根洪城,全身心投入到南昌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一流學科的建設之中。他高瞻遠矚,殫心擘劃,凝練學科方向,引進、集聚高層次青年人才,開展國際化合作,學院工作局面為之一新,學科開始進入加速發展的軌道。為了這份信念、責任與事業,王雨教授事必躬親、殫精竭慮、鞠躬盡瘁。推進國家高等教育“雙一流”建設的道路上,他是奮勇的行者,走得執著,走得辛苦,但留下的行跡卻充滿令人景仰的光芒。
南昌大學材料學院副教授章少華說,“2014年,王雨毅然放棄香港安逸富足的終身職位來到南昌大學,全身心投入到國家“世界一流學科”的建設之中。正常的引進人才,來到學校后,一般會全力建設自己的實驗室,組建自己的團隊,但王雨卻是把整個材料學院的實驗室看作自己的實驗室,學院的整體發展作為自己的核心任務。一直到倒下以前,他都還沒有抽出時間規劃建設自己的實驗室,所考慮的一切都是為了材料學院和材料學科的發展。王雨曾在香港理工年薪過百萬,生活舒適安逸,各種福利齊全。曾經有朋友們問過他,到底是什么動力驅使他來到南昌大學材料學院。王雨的回答是,如果通過他和大家一起努力,能夠把南昌大學材料學院,從實力平平提升到在國內外有廣泛的知名度,這本身是很有意義的事情,也是值得驕傲的事情。擔任南昌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以來,他把自己的時間和精力全部放在材料學科的建設發展上,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還在辦公室加班修改南昌大學部省合建方案。”
南昌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行政副院長陳建琴說,“王雨院長是一個永遠都把他人與集體發展放在最重要位置的人。王雨院長是學校全球招聘到校的高層次人才,他到學院的第一項工作就是帶領我們準備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的國際工程教育認證。王雨院長一邊在了解學院的基本情況,一邊帶領大家為工程認證專家進校做準備。他曾經幾乎通宵將400多頁的申請報告一頁一頁認真檢查、反復推敲。2016年6月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通過了工程認證。王雨教授這才有空來考慮科研平臺建設問題,他發現學院遠比他想象的底子薄,實驗室分散,本科生實驗室、教師個人實驗室設備陳舊,學院沒有公共科研平臺。但王雨教授克服困難,他用自己的科研啟動經費為材料學院購置了一臺高分辨透射電鏡,使學校在先進材料微觀表征能力上了一個新臺階,同時為金屬加工平臺與高分子平臺分別購置了數百萬的設備。他說材料學院底子薄,學校千辛萬苦引進高層次人才帶來的資源一定要大家共享,以此來帶動更多老師的發展,從而促進材料學院的整體發展,這才是學校引進他的真正目的。”“隨著學院引進人才越來越多,學院不但實驗空間缺乏,甚至連辦公空間都缺乏。當王雨教授了解到各個學院發展都面臨空間問題,他告訴我們。學校盤子大,不容易,我們有困難,盡量內部先解決,先內部優化空間,實現科研與教學共享研究平臺,同時辦公室面積盡量縮小,教授們和院領導們從29平米的房間搬至15平米的空間,為實驗室建設挪出發展空間,他充分尊重教授們的意見。在得到大家的一致同意后,2016年底我們就開始了辦公空間優化,同時進行實驗室空間整合。
王雨教授帶頭把自己29平米的辦公室隔成了兩間,裝修前,我勸他搬到別的半年前裝修完畢的新辦公室過渡下,他拒絕了,理由很簡單,那些新辦公室是給引進人才或別的教授用的,自己不能用舊了再給別人。于是他搬到了還在裝修、墻漆未干的小會議室中臨時辦公。一間新辦公室一般都要空置半年多,才不會有刺鼻的裝修氣味,但王雨教授笑稱自己的身體就是一個強大的凈化器。他從來不關心自己的健康問題,只關心能否盡快開展工作。也就是從那時開始,他就沒有了暑假、寒假和周末,每天最早到學院的一定是他,最后一個離開的也是他,他操心學院的發展,操心青年博士的發展,除了關注平臺建設,他還請進了材料界很多有名的專家來學院開展學術報告。”“這幾年學院請進來交流的專家越來越多,王雨教授覺得公務接待比較麻煩,又限定人數。于是通常都是他個人買單請專家用餐。他常常會叫上一幫青年博士一起陪同。后來我們才明白王雨教授的真正用心,專家們特別忙,一般報告結束,用餐后就會離開,用餐時間其實是非常好的交流時間,青年博士們可以借用餐的機會與專家們熟悉,便于以后加強學術合作,王雨教授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從青年博士發展的角度去考慮問題。”
南昌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國家青年“千人”周楊波教授說,“我是2016年5月26日下午第一次見到王雨院長,他認為我的研究手段方法有助于解決納米材料性能研究中的難題困境,之后,還親自帶我去面見了周校長,盡管只有短短幾分鐘,卻更是令我感到自己備受重視。不過,我認為內心深處打動我的并非王院長的這種滿滿誠意,而更多的是他對科研的認知與規劃。這對當時正在謀求開展獨立科研的我不免有種撥云見霧、豁然開朗之感。”
“2016年6月,新一輪的國家‘青年千人計劃’申報開始了,我在猶豫糾結了好久之后,終于下決心來南昌大學工作,并依托學校申報當年的‘青千’。我當時并未意識到再次聯系王院長的時候已經接近申報尾聲,好在已經寫了初步的材料,于是在他的悉心指導下在短短幾天內把所有內容大幅修改了一遍。盡管很多地方看似變動不大,但表達的意思卻顯得有天壤之別。這一點在隨后的‘青千’答辯ppt準備,以及在我第一次基金申請中同樣有著深刻體會。可以說,我的科研材料的很多表達思路、寫作方式都深深受到王院長的影響,我從他那里學到了非常非常多。2016年10月底的時候,王院長通知我進入了‘青千’答辯。這期間他趕在提交截止之前幫我全面修改了ppt,并給我指點了答辯陳述中的一些要點和注意事項。他說要提前一天去北京幫我探路,但不幸的是他出發那天正好遇上馬拉松封路。于是他只能臨時改簽坐了一夜硬座火車、比我們提前半天到了北京。到了北京得知當年答辯情勢有較大變化,我也顯得異常緊張。他告訴我不要太過擔心并親自陪我待在答辯會場外。最后大家都順利通過了答辯,并在晚上得到了充分休息,他卻在第二天一早便已趕首班飛機返回南昌。”
“我來到學校之后很久才正式簽訂了工作合同,因為作為學校首批青千入選者,很多政策都不太明朗,需要一步步談。首先談好的是科研啟動經費部分。我一開始僅是基于自己的需求來考慮,但隨后根據他的建議也增加了很大一部分用于支援材料學院平臺建設。關于個人待遇部分從來都是最難談的,因此王院長也多次與我一同前往人事處與相關領導交流溝通,為我爭取盡可能高的條件待遇,期間甚至跟他們有過爭執。最后沒談下來的部分,他也勸我暫時接受,然后先踏踏實實做點事情。現在想來,他對學院每一名引進的年輕人基本都是如此,但卻唯一沒為他自己去爭取點什么。”
“王雨教授正是這樣一位有情懷的優秀學者:正是這份情懷背后的理想與信念,讓他放棄了在香港的終身教職與優厚科研、生活條件,來到南昌大學,和我們這些年輕人共同建設材料學院。”
“百人”、材料學院副院長鄭仁奎說,“得益于王雨院長的大力幫助和合作導師的指導,2006年,我與王雨教授合作的關于錳氧化物薄膜/弛豫鐵電單晶異質結晶格應變原位調控的論文發表在國際著名的《物理研究B》(Physical Review B)雜志,成為國際上最早開展基于弛豫鐵電單晶異質結晶格應變調控研究的學者之一。我和王雨教授在該研究方向合作發表了33篇學術論文。”
2017年9月7日王雨院長到2017級迎新工作點慰問(圖片由南昌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提供)
南昌大學人事處處長熊薇說,王雨參加學術會議、籌劃學科建設,能準備幾萬字的材料,但要讓他填報個榮譽材料,半頁紙他都嫌麻煩。2017年,學校成功入選國家“雙一流”計劃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2018年,又成功躋身部省合建高校行列;謀劃學科發展方向,引進集聚高層次青年人才,開展國際化合作。在王雨的努力下,材料學院工作局面為之一新,學科也進入加速發展的軌道。
南昌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講師、副主任舒龍龍說,“4年前,我剛好博士畢業,抱著想回家鄉工作的想法給南昌大學材料學院投了一個簡歷,沒想到這個簡歷讓我成為王雨老師在南昌引進的第一個博士。”“王雨就是這樣一位充滿著人格魅力的老師,他總是能讓我們這些年輕博士們愿意追隨他在南昌大學成就一番事業。然而,創業的初級階段是辛苦的,尤其是和王老師之前所在的香港相比。在南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事無巨細,他都親力親為。四年間我見證了王老師的那份艱辛與不易。無法記清有多少個夜晚,院長辦公室的燈總是亮著,無論刮風下雨、無論節日假日,他總是最晚下班的那個。”“多少次我向他建議,有空休息一兩天,帶著家人欣賞一下江西的風景,他都以太忙為由無限期推遲。多少次我建議他改善下家人的居住環境,他都以太忙為由一直未落實,直到他去世,他和家人仍租房住。他把學院的事情看得比他自己甚至比他家人還重要。他對工作的那份熱情令我感到敬畏,但更感到心疼。”“這幾年他總是苦了自己,苦了家人,只為成就那些他放心不下的學生們、同事們,只為成就他深愛的材料學院。”
材料學院2016級研究生張洲洋說,“王雨老師對每一個學生都因材施教,充分考慮個人的學習背景以及性格特點,站在每一個人的角度設身處地得為學生謀劃今后的發展,對未來的學習進行長遠而細致的規劃。我第一次與他見面是2015年的6月底,當時我大三,在他辦公室,我談及要參加學院夏令營以及后續讀他研究生的相關事宜。當時他很和藹,平易近人,問我物理好還是化學好以及我感興趣的方向,然后叫我寫了一份名為‘我對科研的認識’的材料。在對我的背景和興趣了解以后,給我以后的學習規劃了一個長期的發展方向,制定了詳細的研究計劃,并很熱情的鼓勵我在科學研究的路上要堅定信念、不怕困難、持之以恒。在后來的學習中,他一直教導我們要夯實專業基礎知識,要用物理知識解釋物質內部的聯系,要專注于自己感興趣的方向并堅持到底,他教我們遇到問題時要學會思考、學會交流、學會分析、學會解決。”
材料學院2017級研究生張蓉說,“遇到王雨老師,讓我明白原來真的有如書里所說的那種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那種心之所善雖九死未悔的人。王雨老師總強調,科研不是為了名也不是為了利,那些想掙大錢的盡快轉專業,別來談科研。王雨老師總鼓勵我們去尋找科研里的詩和遠方,他有他的一套俠肝義膽,他說人應該有武俠世界里那種仗劍走天涯的豪情,別被生活牽住腳步,要瀟灑的去追尋自己的科研夢。”
在采訪中,很多受王雨教授人格魅力感召來到材料學院致力于科研的年輕有為的博士們告訴記者,他們不后悔來到材料學院,有的博士是在王雨院長去世后仍毅然決定與學校簽訂合同入職的。這些博士們表示,“這幾年,材料學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也趕上了發展的大好時機,王雨教授卻不幸永遠地離開了我們。我們悲痛于無法與王雨院長繼續在科研道路上一同走下去,但作為同樣尚抱有一絲理想主義與情懷的年輕人,必定會繼承王雨院長的遺愿,深深扎根于這片土地上,努力且健康地工作,讓自己成長為王雨院長所期待的模樣,也讓學院發展為王雨院長所期待的模樣。”
下一篇:沒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