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蘭州大學地質科學與礦產資源學院閆德飛教授團隊致力于青藏高原北部柴達木盆地的魚化石和植物化石研究,于2017年報道了目前時代已知最早的裂腹魚類(schizothoracines)化石并建立裂腹魚亞科一新屬:古裂腹魚屬(Paleoschizothorax)。該論文第一作者、地礦學院研究生楊濤憑借此項研究于2019年獲得國際古脊椎動物學會(Society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SVP)頒發的“Taylor&Francis Award”優秀學生論文獎,成為獲此榮譽的首位中國學生。
團隊于近期對采自柴達木盆地漸新統中一批新的裂腹魚類化石(距今約3000萬年)進行了研究,通過與相關現生及化石類群的骨骼形態對比,將其鑒定為古裂腹魚屬的一個新種:曙光古裂腹魚(Paleoschizothorax diluculumsp. nov.)。該研究成果已在國際古生物學期刊《Journal of Systematic Palaeontology》發表,第一作者為地礦學院2018級博士研究生楊濤,通訊作者為閆德飛教授。本研究根據化石記錄與分子生物學證據認為,現代原始等級裂腹魚類可能在漸新世時期起源于青藏高原北部。作者為這一新物種命名為“曙光”即是冀望它們能夠為古裂腹魚屬乃至原始裂腹魚類的早期演化歷史提供新線索,并對了解青藏高原地質歷史上的生物多樣性提供新信息。
曙光古裂腹魚正型標本
基于70個外部形態和骨骼特征的系統發育分析顯示,曙光古裂腹魚是原始裂腹魚類中一個位于基干位置的類群,其骨骼特征介于裂腹魚屬與鲃亞科一些屬之間。化石保存有完好的細小鱗片與擴大的臀鱗,類似于今天的原始裂腹魚類,如裂腹魚屬(Shizothorax),對現生鯉科魚類鱗片退化程度與棲息地氣候條件的相關性分析則表明鱗片的大小與溫度高低呈明顯的負相關性,當前魚化石伴生的植物化石顯示這些魚類當時生活在一個溫暖濕潤的環境中,推測其出現可能與始新世-漸新世之交(Eocene-OligoceneTransition)的全球降溫事件有關。
A,曙光古裂腹魚頭骨標本;B,保存有鱗片的副型標本;C、D,現代原始裂腹魚與化石體鱗;
E,圖B中鱗片區域的放大;F、G,現代原始裂腹魚與化石臀鱗
本研究受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考察(2019QZKK0704)、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1272026、42172005)和中央高校研究生創新項目(lzujbky-2020-it20)資助。
論文鏈接:https://doi.org/10.1080/14772019.2021.2015470
新聞背景:
裂腹魚類是鯉魚中一個特殊的類群,現代僅分布于青藏高原及其周邊山區,其形態獨特,全身覆蓋細小的鱗片或裸露無鱗,在臀鰭的兩側各有一列特化的大型臀鱗,在這兩列臀鱗之間的腹中線上形成一條裂縫,故得名“裂腹”。裂腹魚不僅是今天高原地區重要的經濟魚類,比如云南的大理裂腹魚(弓魚)、青海的青海湖裸鯉(湟魚)及其新疆塔里木的扁吻魚(大頭魚);其形成與演化也與過去青藏高原的古環境變化有著密切的聯系。
上一篇:沒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