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去亚洲欧洲欧美日韩_97在线精品视频_成人小视频在线_欧美猛男男男激情videos

【師大人物】袁濤:與生為友、攀生命科學新高地

  要想在校園里找到袁濤,通常只有兩個地方。

  你可以在辦公室找到他。一張桌子、一盆綠植、一個書柜、一套沙發,面積不大的辦公室卻被收拾得井井有條。他伏案徜徉在文獻的巨壑中,在數據和譜圖間探尋生命科學的過去與未來。你也可以在實驗室找到他,僅三步路程,緊挨著辦公室。他一身白褂,手指在儀器間游刃,眼神緊鎖數據反復確認,精益求精。鮮有人留意到,這個架著眼鏡、短發微胖,眉眼談吐間透著憨厚的“80后”,履歷不禁讓人稱贊。

  他叫袁濤,生命科學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海外高層次人才計劃、江西省“雙千計劃”入選者。國家重點研發、重大專項評審專家。他長期從事中藥與天然藥物相關的研究工作,主持多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以及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等項目。

  驚“濤”拍岸,矢志不渝做科研人

  2006年,讀完碩士后,24歲的袁濤成為了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的一名博士生。博士畢業后又出國做博士后,直到入選國家海外高層次人才回國工作。在研究生生涯中,他在藥學領域上孜孜不倦,上下求索,叩問真理的回音,將科研的火種深深埋藏于心中。一次次不經意的發現,一次次邏輯的驗證,讓他不斷堅定做科研人的初心。這一路,他一直承載著夢想前行。

  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瞻前顧后、猶豫不決一直是袁濤所反對的。他強調在自己選定的專業領域不斷探索,面對困難不退縮、愈戰愈勇才是取得成果的最優路徑。袁濤博士師從中國科學院院士岳建民研究員,他謹記老師的教誨:“不管是冷門的研究方向,還是熱門的研究方向,你在里面做到最好就是成功的,一定會得到大家的認可。”也正是受到這種鼓舞,袁濤博士畢業以后一直堅持在中藥、天然藥物化學領域深耕細挖,也在研究領域內取得了一些成果,得到了大家的認可。

  袁濤的專業研究領域主要是天然藥用資源中具有重要生物活性小分子先導化合物的發現,中藥、民族藥的藥效物質基礎研究,功能性食品的研究與開發。同時他也是中國菌物學會藥用真菌專委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民族醫藥學會藥用資源分會副會長,中國青年科技工作者協會理事。他也多次應邀參加國際國內學術會議報告。獲2018、2020年江西省自然科學獎三等獎2項,在國際權威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80余篇,申請專利9項(美國專利2項),參編英文專著2章。

  積極探索,勇攀科研高峰。袁濤于2020年6月開始擔任生命科學學院副院長。他積極動員全院師生開展科學研究,邀請專家來校講座,使生命科學學院科研氛圍得到顯著提升,2019-2021年連續三年學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立項數在學校名列前茅。

  搞科研,不能閉門造車。他提到:“搞科研,絕不是自己在實驗室悶頭苦干,否則不會有創新性、創造力。要走出來,走到同行各界中,走到實際生活中,在與他人的交流學習中碰撞出不一樣的火花。”

  他認為科學理論引導、精細實驗施行、實際生活運用三者結合,才是有意義、有價值的事情。他與相關團隊為糖尿病藥物研發提供了新的結構模板,打破了傳統的研究模式,開辟了糖尿病藥物治療的新途徑、新領域。他談到:“我覺得科研人員最大的成就感是看到自己的研究能真正地運用到實際中去,能真實地幫助到有需要的人。”

  潤物無聲,數載耕耘做“擺渡”人

  從早上七點半到晚上十點,生命科學學院三樓的兩間房間,成了袁濤日日科研的“主戰場”,同時這也是袁濤與學生科研交流的“根據地”。袁濤認真對待學生,嚴謹對待論文,無聲地影響了學生。在濃厚的學術氛圍里,袁濤的實驗室經常到晚上11點依然燈火通明,緊張忙碌的學生都在為了自己的夢想而努力拼搏。

  “如何讓學生更加主動參與到科研工作,培養科學精神和創新能力?”這是袁濤經常思考的問題。袁濤非常注重“科研+實踐”的育人方法。為增強學生研究能力,他帶領學生走進自然,深入一線,讓學生學會辨識百藥;為增強學生實際問題解決能力,他帶領學生團隊深入制藥企業,用科研提供技術解決方案,切實幫助企業解決難題,不僅為企業增加千萬效益,也為相關科研技術的進步邁出堅實步伐。回國短短數載,袁濤已經培養了5名博士和6名碩士,現均已順利畢業。畢業的博士也因為業績突出及科研成果豐富,發展較好,例如在浙江大學、中國藥科大學任職,或者出國留學進一步深造。

  生活中的袁濤很樂意與學生打成一片,他淡化師生關系,更像是和朋友相處。然而只要與學術掛鉤,他就會立刻變得嚴厲起來。袁濤與碩士生、博士生每周都會召開一次組會,對一周的工作進行匯報總結。對于學生提出的實驗方案,他通過不斷發出問題,積極引導學生自己排查出問題所在。針對實驗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他以最嚴謹的態度對待和解決。博士生曾慧婷一直牢記袁濤老師的一番話:“年輕時吃的每一點苦,都是你走向科研夢想路上鋪的一塊磚,你們花在做實驗上的時間,最后都會轉化成最好的科研成果,對于我們普通人來講,不懈的努力是改變人生軌跡、提升個體價值最有效、最可控的方式”。

  學生心中的袁濤,是一位摯友。閑暇時間,袁濤會邀請自己的研究生來家聚餐,一起自己動手做飯。“他很愛打羽毛球,經常晚上實驗做乏了,就喊我們一起去打羽毛球。他很活潑,也很有干勁。”他的學生說道。2020年暑期,他還與學生一起同游武功山。一路歡聲笑語,載歌而行。

  心系祖國,回國效力做“追夢人”

  為了學到更多的知識和先進技術,28歲的袁濤到美國羅德島大學進行深造,完成博士后的學習。袁濤在美留學期間取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然而在完成學業后,他沒有留戀國外的風景,婉言拒絕了一些向他拋出橄欖枝的美國的科研機構和制藥公司,義無反顧地回到國內,來到中國科學院新疆理化技術研究所做一名研究員。人們都說“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但是還有下一句“初心易得,始終難守。”袁濤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守住初心,為國效力。他說:“我是一名中國人,心里裝著的是祖國的發展,那份歸屬感是任何一份高職高薪都無法比擬的。我非常希望自己可以回到祖國母親身邊,為祖國效力,助力祖國快速發展。”

  回國后選擇到祖國的邊疆去,同樣是一份堅守,一份感動。“維吾爾藥材其實是中醫藥的重要部分,是絲綢之路上的瑰寶,卻面臨著‘藏在深閨無人識’的現狀。作為中國的科研人員,我們每一個都有責任讓它們發光發亮,唯有如此,中國聲音才能更加響亮地在世界的醫藥舞臺上發出。”

  自2019年到江西師范大學以來,袁濤老師的課程橫跨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三大學位階段。針對不同階段的學生,袁濤也有著自己的一套體系方法。他認為,本科生更像是一張白紙,相比填充海量知識,增加課程趣味性,讓學生產生好奇心、主動探索知識才是更好的方法。

  他曾為本科生開設課程“藥物常識”,那是他作為教師的第一堂本科生課。“起初沒有預想的那么順利,第一個學期課程互動性并不強,甚至課堂會有點沉悶。但后來我觀察到學生喜歡風趣的方式。我就投其所好,增加互動,效果是顯而易見的。”對教學方法的運用輕車熟路后,他開設的公選課甚至出現“一課難求”的情況。

  不同于本科生的趣味引導,袁濤對待碩士生、博士生更強調發揮學生的自主性。碩博相比本科生來說,知識儲備相對充足,“獨立自主”就顯得尤為重要。但獨立不等于放任,袁濤會時刻了解學生的實驗動態,把握問題,循循善誘地解決問題。

  與生為友,勤懇奮斗。想,要壯志凌云;干,要腳踏實地。他以一名青年教師的姿態,發揚釘子那樣的鉆勁、拼勁和擠勁,不斷在自己專業領域取得進步和成績。他經常說到,作家格拉德威爾提出的一萬小時定律,即1萬小時的錘煉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天才始于勤奮。他也一直這樣堅持!

上一篇:學校召開2022屆畢業生就業工作座談會

下一篇:【軍訓炫青春】2021級新生軍訓拔河比賽舉行

報名咨詢熱線

400-101-7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