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韓嬰有言:“使驥不得伯樂,安得千里之足。”中唐韓愈亦言:“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鼻晔粉E,弦歌不輟,我們贊揚推動歷史車輪滾滾向前的英雄風流人物,更敬佩“慧眼識英雄,俯身為人梯”的師道尊嚴。
一代又一代的為師者,潛心向學求真知,傾囊相授育新人。而在他們自己看來,潛心向學是底線,傾囊相授是幸事。一如2018年伯樂獎獲得者、新聞學院張昆教授所說:“給予年輕教師如親人般的幫助,給予青年學生如孩子般的關愛,其實是一種雙向的成全,彼此都有所得。”
說起張昆的經歷,用90后學生的話說,就是“一路開掛,讓人羨慕嫉妒恨”。他24歲登上大學講臺,31歲被破格提拔為副教授,35歲再次破格晉升為教授,36歲成為武漢大學新聞學院院長,44歲從珞珈山到喻家山,擔任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院長。如今的他,已是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新聞傳播學組成員、第三批國家“萬人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入選者。
2018年4月24日,56歲的張昆卸任院長一職。在卸任感言中,他說道:“經過這不平凡的12年,我從滿頭青絲到華發叢生。這是我生命年輪中最重要的階段。這一階段能夠融入華中科技大學新聞學院的歷史,成為推動華中科技大學巨輪前行的一份子,是我人生最大的幸運?!?/p>
實際上,這不平凡的12年,這份幸運,是屬于張昆的,也是屬于新聞學院的。
“打造一支開放的有活力的有創造力的教師隊伍是重中之重。”
張昆初到華中大時,新聞學院只有28位老師,其中55歲以上的教授有5位,教師隊伍是一個啞鈴型結構,老中青之間中間坍陷,人才嚴重斷層?!皼]有教師,就無法匯聚學生,學院也會成為一個空殼。打造一支開放的、有活力的、有創造力的、優秀的教師隊伍,是學院發展的重中之重。”
帶著這樣的理念,12年間,張昆和學院歷任領導班子一起,通過人才引進和自我培養并行,激活了存量,形成了良好氛圍,讓師資隊伍在保持動態平衡的基礎上,增加到了目前的40人,整體結構變成了中青年學者實力雄厚的橄欖球型。
憶起人才引進的故事時,張昆坦言:“這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十個人才線索能辦成一個引入一個,就非常不容易了。有時候它還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得鍥而不舍?!?/p>
新聞傳播學科屬于應用型文科,學院教師的學緣結構越多樣化,越容易形成良好的學術生態。2009年,學院面向海內外招募人才,具有工學、管理學、傳播學、新聞學多重學術背景的張明新被推薦到了張昆手里。而當時的張明新還在武漢大學攻讀博士學位,人才引進被武漢大學“攔截”了。看中張明新的張昆抱著“交朋友”打持久戰的準備,持續和張明新進行學術、工作上的交流。2012年,學院重新啟動人才引進程序,與張昆“交了三年多朋友”的張明新正式加盟華中大。
在引進少數人才精英的同時,張昆更重視激活現有的人才存量,把青年學者的培養放在師資隊伍建設的首要位置。為此他和學院領導班子商議,出臺了一系列肯定科研貢獻、鼓勵教師發展的創新舉措。
在教師考核定級方面,允許老師跨檔升級,鼓勵干得好的教師大踏步往前走?!案苯淌诘某晒灰_到了教授的標準,就可以拿到教授標準的職務津貼。在現有的教師十三檔中,有些老師可以一次直接跨三檔。”
在崗位設置上,將教師崗位分為科研崗、教學崗和教學科研并重崗,并實行差異化評價,鼓勵多元發展,讓不同專長的教師都有自己的發展空間。
在現有薪酬制度以外,單獨設置“冠名教授”制度,給予每人每年10萬元或5萬元的津貼,讓有限的資源發揮出最大的激勵作用。
2018年,經過學院領導班子多方爭取,學院大樓得以重新裝修,讓每一位教師擁有了獨立的工作室,“讓每一個老師都有了寄放靈魂的地方”。
“學者在青年時期是人生最艱難的階段,要把工作做好、把學問做好,還要把家庭照顧好,壓力非常大。我們一定要盡可能地幫他們解決一些困難、搭建一些平臺,讓他們盡早得到學界的認同和認可?!睆埨ト缡钦f道。
“真正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全力以赴地去栽培他們?!?/p>
張昆自認為是一個理想主義者,追求完美的新聞傳播教育??偨Y30多年的新聞傳播教育經歷,他寫出了《新聞教育改革論》和《三思新聞教育》兩本書,表達了對我國新聞傳播教育的思考。他在書中提出:新聞傳播教育應當堅持什么樣的培養模式?我國新聞傳播教育中存在諸多問題的癥結何在?大數據、云計算以及媒介融合時代如何做好新聞教育?如此等等。
他想找到答案,也從未停止過思考。因為他說:“新聞院系實際上是一個人才工場,沒有學生,學院、老師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據。我們要真正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全力以赴地去栽培他們?!?/p>
因此,來到華中大以后,他大力改進教育教學方式,提出了“三個轉變”:由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轉變,由以傳統的“流水線培養模式”向“訂單式”個性化的模式轉變,由教師以科研為中心向以教學為中心轉變。學院的教學資源和人力資源,都圍繞學生成長、圍繞社會對專業人才的需求進行配置,一系列適應新興傳媒生態的人才培養舉措不斷推陳出新,使得學院人才培養結出累累碩果。
建立學科交融的課程體系,傳統的新聞專業、廣播電視專業增加了多媒體技術、網絡采訪編輯等新課程。
建立學院專業實踐教學協調小組,在北上廣深等特大城市的24家主流權威媒體設立實踐基地。小組的指導老師每年都要到實踐基地去溝通協商并看望學生,實現了學院、學生與實踐基地三方的良好互動。
紅樹林團隊、V-fun團隊、loading團隊、傳播學沙龍等一批學生創新團隊陸續崛起,他們的作品贏得了學界、業界的普遍喝彩。
在全國高校中成立第一個評論學社,“新聞評論人才培養創新體系的建構與實施”項目先后獲評湖北省教學成果一等獎、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新聞評論教育的“華中大模式”’已然成型。
著力推進學院人才培養改革的同時,張昆還積極投身教學過程及教學管理第一線。由他主講的通識課程《傳播的歷程》入選第一批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外國新聞傳播史》先后被評為國家級精品課程、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自大一開始,他便擔任本科2011級新聞學專業學生的學業導師,堅持在課外與學生交流,協助學生做好學業規劃和人生規劃。
對自己帶的研究生,張昆更是愛生如子。2015級博士生王創業剛一入學,張昆便對其提出了嚴格的要求:“學術要嚴謹,科研和教學才是安身立命的基礎?!彼唤o王創業一個題目,限期一個月完成。王創業花了兩星期交了初稿,第二天便收到了修改郵件。張昆將修改內容一一列出,紅色的標注鋪滿了文檔。王創業又感動又慚愧。后來,在張昆耐心細致的指導下,王創業真正熱愛上了學術,并獲得了多項獎學金。臨近畢業時,張昆還為了王創業的工作四處奔走、牽線搭橋。即使這樣,張昆也從不讓王創業喊他院長,只允許喊“老師”。“‘老師’才是他最看中的身份”,王創業說。
12年來,我校新聞傳播學的學科評估排名保持逐年上升趨勢,其百分位從第一輪的前40%,上升至第四輪的前5%,目前排名和復旦大學并列,位居全國高校第三。這是不平凡的,也是幸運的。
見證了、參與了、鑄就了這份不平凡與幸運的張昆說:“學科評估的結果是真金白銀的,但我們千萬不能躺在這個數字上睡大覺。”
“學科評估讓師生對學院的認同感、對專業的認同感更加強烈,我們也越來越有底氣。但我們還要繼續保持憂患之心、進取之心,以更大的自信辦好華中大的新聞傳播教育,產出更多的學術成果,培養更優秀的學生,參與更多的社會服務,傳播更廣的中國聲音?!睂τ趯W院的發展前景,張昆語重心長且滿懷期待。
上一篇:華中科技大學鄂州工研院獲批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 助力區域發展實現零突破
下一篇:沒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