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晚清著名學者,俞樾四歲隨父母舉家遷居臨平,在此結婚成家、中舉人、成進士,“寓臨平凡三十年,不異故鄉”,著有《臨平雜詩》等飽含情感的作品。
作為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教授,汪少華和團隊8年磨一劍,整理出版《俞樾全集》,是對俞樾學術思想、文字作品的系統呈現。
12月25日,“俞樾誕辰200周年紀念研討會暨《俞樾全集》新書發布會”以線上線下方式在杭州市臨平區、復旦大學同步舉行。復旦大學副校長陳志敏,臨平區委書記陳如根,中國訓詁學研究會副會長、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主任劉釗,江蘇鳳凰出版社總編吳葆勤出席開幕式并致辭,《俞樾全集》主編、中國訓詁學研究會秘書長、復旦大學教授汪少華,《俞樾全集》主編、中國訓詁學研究會副會長、東南大學教授王華寶,《俞樾全集》序言作者、華東師范大學終身教授劉永翔,復旦大學文科資深教授、中文系教授陳尚君,復旦大學特聘教授、哲學學院教授何俊等專家學者以及復旦大學、臨平區相關部門負責人出席活動。
會上,臨平學研究中心專家顧問聘任儀式和《俞樾全集》新書捐贈儀式舉行,汪少華、陳尚君、何俊受聘為臨平學研究中心專家顧問,江蘇鳳凰出版社向臨平區贈送《俞樾全集》。
秉承倡導“學以致用”精神,大力推動新時代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陳志敏在致辭中代表復旦大學對活動的舉行表示祝賀,對嘉賓的蒞臨表示問候。他指出,在俞樾誕辰200周年的重要日子,在上海和臨平兩地通過線上線下方式舉辦紀念研討會和《俞樾全集》新書發布會,不僅要通過紀念江南歷史文化人物傳承和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更要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秉承和倡導“學以致用”的精神,大力推動新時代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服務新時代發展的需要。復旦大學人文社會科學歷史底蘊深厚,具有較強的學科綜合實力優勢。臨平文化底蘊深厚,具有豐富的江南歷史文化資源優勢和特色。未來,期待雙方進一步發揮各自優勢,服務長三角一體化國家戰略,深入開展科研領域的項目合作,為實現地方高質量發展、促進大學研究創新提升做出更多貢獻。
陳如根在致辭中代表臨平區委、區政府對嘉賓的出席表示歡迎和感謝。他表示,俞樾是臨平歷史文化名人,其啟蒙學習、組織家庭、為進京所作準備等均在臨平完成,其居住之地如今被辟為街心花園,花園中為他立像,懷念他為臨平文化作出的貢獻。區域文化的建設與發展,對于區域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全面進步具有深層次的動力支撐作用,臨平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文化工作,當前正在全面實施新時代文化臨平工程建設,進一步弘揚區域特色文化,提升文化軟實力,為全區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支撐。本次研討會在臨平與復旦大學兩地連線召開,對于挖掘臨平區歷史文化資源、打造臨平區文化名人金名片、提高臨平區文化知名度和美譽度必將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誠摯邀請各位專家學者關注臨平文化發展,共同譜寫臨平文化的嶄新篇章。
劉釗在致辭中代表中國訓詁學研究會對研討會、發布會的召開以及《俞樾全集》的出版表示祝賀。他表示,俞樾是清代著名學者、國學大師,著述豐碩、成就卓越,為傳統文化的延續貢獻了畢生努力,當代學人應學習其精神,自覺擔負文化傳承的使命和經世致用的追求,將學術研究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對標國家文化發展戰略,學以致用解決當前社會和文化的實際問題。今天發布的《俞樾全集》是目前為止收集俞樾著述最全、整理最深入的叢書,對原來存在的錯誤和缺漏進行了補正和彌補,既是對俞樾誕辰200周年的最好紀念,也是中國訓詁學研究會會員成果的一次成功展示,恰逢其時、兩全其美。研究會的學術研究領域與俞樾先生所研究的經史有很高的關聯度,希望與臨平區繼續保持聯系,把整理、研究和傳承俞樾先生的學術著述和學術思想工作持續做下去。
吳葆勤在致辭中表示,俞樾誕生于浙江德清,求學于杭州臨平,晚年寓居于江蘇蘇州,江浙兩省紀錄了他漫長的人生軌跡,作為江蘇的出版社,能夠在其誕辰兩百周年之際推出《俞樾全集》,是對他最深切的懷念和最崇高的敬意。俞樾治學領域寬廣,涵蓋哲學、史學、文學、語言、藝術、宗教多個領域,縱橫交叉,難分畛域。2000年以后,俞樾研究論文數量呈逐年上升趨勢,引起越來越多關注,這是《俞樾全集》整理與出版的學術價值和時代意義所在。盡管俞樾部分作品早有整理本問世,但古籍整理與出版的工作從來不曾止步于某個時代,以新材料、新方法、新視野、新需求,引導大家不斷刷新前人的成果,攀升時代的高度,是古籍出版事業的應有之義。
在紀念研討會上,汪少華,劉永翔,陳尚君,何俊,浙江省地方志專家委員會委員、杭州市志鑒專家庫成員、區史志學會名譽理事長王慶,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鄧志峰,王華寶等專家學者先后交流發言,圍繞俞樾的學術價值與內涵展開深入研討。
本次活動由中共杭州市臨平區委、杭州市臨平區政府、復旦大學主辦,中國訓詁學研究會協辦,中共杭州市臨平區委宣傳部、臨平學研究中心、杭州市臨平區社會科學界聯合會、杭州市臨平區臨平街道承辦。
在復旦的土壤中,以工匠精神治冷門絕學
作為晚清國學大師,俞樾(1821.12.25-907.2.5)培養了章太炎、吳昌碩等眾多人才,既是晚清漢學的絕響,又是清末民初學術勃興的前奏,對國學的傳承起到承前啟后的作用,“蔚然為東南大師”,被譽為“一代儒林宗碩,湛思而通識之人”。其治學以經學為主,旁及子學、史學、文學與書法創作,成就卓越,著述豐富。他以“通經致用”為學術宗旨,以“梯梁后學”為學術取向,講學近四十年,其大膽置疑、兼收并蓄、務求通博的學術風范,對傳統學術的近代轉型產生了重要影響。
晚年,俞樾命人在杭州南高峰鑿石壁,用洋鐵箱密封埋藏了近五百卷《春在堂全書》,“藏之名山,以待其人”。如今,在他誕辰200周年之際,包含他畢生著述的《俞樾全集》得到了精心整理出版。
《俞樾全集》由汪少華、王華寶主編,江蘇鳳凰出版社出版,全集32冊、953萬字,歷經八年整理,是對俞樾學術思想、文字作品的系統呈現。
“奉獻一部后出轉精的《俞樾全集》優質整理本?!边@是主編汪少華主持整理《俞樾全集》的目的。
故事要追溯到2012年秋,中國訓詁學研究會學術年會期間,汪少華從研究會同仁、東南大學王華寶教授處得知一個消息,鳳凰出版社申報的《俞樾全集》列入“2011—2020年國家古籍整理出版規劃”,王華寶代表社方邀請他主持整理。
當時俞樾的部分著作已有整理本問世,包括《春在堂隨筆》、《茶香室叢鈔》、《九九銷夏錄》(含《第一樓叢書》的《湖樓筆談》《讀書余錄》、《曲園雜纂》的《達齋叢說》)、《第一樓叢書》的《古書疑義舉例》、《右臺仙館筆記》、《耳郵》、《七俠五義》等,但尚無全集整理本。
對于這個邀約,汪少華沒有猶豫。在他看來,晚清國學大師俞樾不可無全集整理本,中國訓詁學研究會同仁服膺“章(太炎)黃(侃)學派”,而俞樾是章太炎的老師。有此淵源,加上正在進行的《周禮正義》點校頗有收獲,且復旦大學不輕視古籍整理,科研無量化考核,于是欣然接受。
次年,汪少華與王華寶申報全國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重點項目,開始物色具有相關研究的學者,分頭開工,力圖為學界呈現一個出色的點校本。
面對已有的點校本,某種意義上其實是再點校。何為“再點校”?“它是指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對已有古籍點校本的再次(重新)點校,目的是對原有點校本在標點、??眱煞矫娲嬖诘腻e誤與缺漏進行訂正彌補,所謂‘后出轉精’?!蓖羯偃A如此詮釋自己與團隊成員所從事的這項“冷門絕學”。
在他看來,整理《俞樾全集》,關鍵在于,盡量做到校對不錯字、標點不破句。為此,以工匠精神和精益求精的態度,將古籍點校工作的質與量做到極致,貫穿了《俞樾全集》整理的全過程。
此次出版的新書,雖然以《春在堂全書》為底本,從量的方面來看已有突破,例如《曲園四書文》以光緒十四年本為底本,增入光緒十九年本下卷與附刻的八股文29篇、試帖詩4首,增入《曲園擬墨》中的八股文1篇、試帖詩8首,附錄光緒二十三、二十四年《申報》發表的八股文2篇,這是同類整理本中沒有的。
為求在質上取得成效,團隊不辭辛勞,反復校對,兩位主編分頭再度核對底本,仔細斟酌標點,改正錯誤,不放過一點瑕疵,因《東瀛詩記》《東海投桃集》中原有日本人名字號幾處空缺,他們特地請在京都大學做研究的博士后查證資料,補出校記。
如此精益求精,“是為了給大廚們提供盡可能好的食材”,汪少華形象地解釋《俞樾全集》整理的意義。他將相關學術共同體比作一個廚房,其中,古籍研究者為大廚,負責挖掘與烹調出各色食材(古籍)的滋味,而古籍整理者則是食材提供者,“我們的使命是以工匠精神保證食材新鮮安全無添加劑,讓大廚們能用這份食材作出更好的菜來。”
培養人才,則是《俞樾全集》整理的另一重意義,“我指導的兩名博士生和一名碩士生以俞樾著作研究為畢業論文選題,鍛煉古籍整理能力,順利完成了學位論文,各冊整理者在點校的修改完善中也提高古籍整理水平?!?/p>
《俞樾全集》整理的順利結項出版,除團隊成員的密切協作外,汪少華將之歸功于復旦大學這個平臺,“是學校提供了充裕的空間和寬松的氛圍,沒有量化考核的壓力,讓我們能沉下心來專心做古籍整理,從事冷門絕學?!?/p>
“所謂冷門絕學,也就是以超常的時間與精力投入一般人不愿或不能做的事情”,主持整理出版《俞樾全集》期間,汪少華點校的《周禮正義》獲“致敬國學:第二屆全球華人國學大典”國學成果獎,編著的《〈考工記〉名物匯證》獲“第五屆中國出版政府獎圖書獎”。
“總之是這個整理本要對得起著作者俞樾,對得起復旦大學這個平臺,對得起各種同類整理本。”汪少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