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下午,法學院舉辦憲法周講座活動,此次講座邀請吉林大學法學院任喜榮教授作題為“從憲法依據到憲法說理:全國人大常委會對憲法內涵的輸出”的學術講座,我校法學院王世濤教授、李國強教授、楊曉楠教授,東北財經大學法學院李莎莎副教授等教師,法學院及東北財經大學法學院2021級本科生及部分憲法與行政法學碩博士研究生共200余人參加講座,講座由楊曉楠教授主持。
講座伊始,任喜榮教授向同學們提出了“在憲法不能適用于訴訟中時,如何才能讓憲法更好地實施,如何讓憲法變得更有活力,如何讓憲法從“薄”變”厚”?”這一我國憲法適用中的特殊問題。基于此種思考,任喜榮教授通過我國當下憲法適用的實際情況引出了此次講座的核心問題,即應該由誰輸出和如何輸入憲法規范的內涵?對此,她給出了精彩的解答,認為該問題的解決應該在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背景下,由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對憲法內涵進行解釋,闡明憲法精神,進行憲法說理。隨后,任喜榮教授從憲法說理的界定、最高權力機關的謙抑立場、憲法說理的治理功能等實際價值,和憲法說理的類型化分析和憲法說理結構要素的規范化等方法論方面詳細闡明了最高權力機關進行憲法說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憲法說理的模式和路徑。最后,任喜榮教授就憲法解釋與憲法說理的關系、備案審查制度行使主體的合理性,以及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進行憲法說理的現實需求等方面做了進一步的回答與解釋,發表了獨到見解。任喜榮教授的講座讓同學們對我國憲法實施等現實問題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引發了大家對于憲法的新思考,在講座過程中關于法律學者要秉持關心實際、謙虛謹慎的態度等諄諄教導也使同學們感受到了法律人腳踏實地、治學為用的精神,為同學們更好地學好法律、用好法律,樹立良好法學理念提供了精神養分。
【主講人簡介】
任喜榮,吉林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法學會憲法學研究會常務理事,吉林省法學會憲法學研究會會長,吉林省委法學專家庫成員,民建中央法制委員會委員,2020年度“寶鋼優秀教師獎”獲得者。主持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在《中國法學》《法學評論》《法學家》等權威期刊發表論文60余篇,著有《預算權的憲法規制》《地方人大監督權論》《刑官的世界:中國法律人職業化的歷史透視》《倫理刑法及其終結》等著作,主編《憲法學》教材等。任喜榮教授長期致力于憲法學、法文化學、立法學研究,對中國憲法實施和制度運行的實踐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思考研究,并采取法解釋學的制度分析方法,對我國的憲法制度、公民權利保障、國家機構改革進行了嚴謹的規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