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志明德迎挑戰,追光筑夢繪青春”,第十七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于3月26日至28日完成終審決賽,我校《不忘初“芯”——智能多光譜成像芯片》項目榮獲二等獎,《天空慧眼——新型機載高精度目標搜索系統》《基于多源圖像和激光雷達數據的目標識別技術研究》兩個項目榮獲三等獎。
學校在競賽組織工作中,積極爭取政策支持,踏實做好組織實施工作,嚴格校賽評審流程,努力營造創新氛圍,連續兩年蟬聯“全國優秀組織獎”。
大賽自2020年11月啟動以來,得到了學校相關職能部門和各學院的積極響應和大力支持,歷經院賽、校賽和省賽三個階段,校團委共收到13個學院推薦的258個項目,參賽學生2378人,參與項目指導教師266人。
在大賽籌備期間,學校團委聯合光電工程學院,實踐“請進來、走出去”的備賽培訓模式,先后開展線下、線上各類培訓活動10余次,邀請省內外專家來校舉辦講座和專項指導,同時派出項目指導教師前往具有豐富競賽經驗的省內外高校進行考察學習,不斷打磨參賽作品,提升作品質量。
國賽備賽期間正值疫情防控時期,校團委在保證學生健康安全的前提下,多次組織團隊指導教師和參賽隊員召開線上會議,協調各方競賽資源,全力保障決賽線上終審答辯的順利進行。正是因為有了校內外專家團隊不遺余力地辛勤指導和參賽選手認真勤勉地精雕細琢,最終,我校學子在國賽的賽場上賽出了水平,賽出了風采,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二等獎
不忘初“芯”——智能多光譜成像芯片
指導教師:任玉、蔡紅星--物理學院
項目成員:宋晨智、曹龍菲、陳雪嬌、張森、孫哲、黃晨、崔洪凡、張嘉豪
項目簡介:不忘初“芯”團隊在物理學院蔡紅星、任玉兩位老師的指導下,創新設計了光譜成像芯片體系構架,采用與現有CMOS生產兼容的工藝,實現了多光譜和像素級空間分辨率芯片的批量生產。智能多光譜成像芯片結合了CMOS圖像傳感器和光譜儀的優點,同時具備成像和光譜分析的能力,具有更寬的光譜范圍、更多的感光譜段、更高的能量利用率、在成像和物質識別方面超越現有的圖像芯片,感光能力較同款RGB芯片提升50%以上。該芯片可以拓展諸多應用場景,如智能手機、智能家電、安防監控、汽車電子、醫療健康、環境監測、航空航天等。目前完成的應用測試有生活中食品和日用品的有害添加劑測試、農藥殘留測試、水果甜度和表面缺陷測試、蔬菜新鮮度測試、烤箱內食材烤制熟度測試、膚質測試等,未來還將利用多光譜芯片實現人體無創血糖測試。
三等獎
天空慧眼——新型機載高精度目標搜索系統
指導教師:史浩東戰俊彤張肅長春理工大學空間光電技術研究所
項目成員:王凱凱張偉何春風吳幸鍇王鵬程秦歡張萌潘澤
項目簡介:新型機載高精度目標搜索系統,是一款搭載于無人機平臺,可對地面目標進行高精度、高對比、高效率、全天候搜索的新型光電吊艙。本系統可實時、高效獲取高分辨率可見光偏振和長波紅外多維度圖像,集成先進的圖像融合與系統標定技術,實現復雜背景環境下目標對比度提升30%、識別精度提升20%的技術指標。本系統可用于偽裝目標識別、物證快速搜尋、溢油溯源治理等領域,為維護我國國防安全、公共安全、生態安全提供新的技術手段。
三等獎
基于多源圖像和激光雷達數據的目標識別技術研究
指導老師:王世峰——光電工程學院
項目成員:李想、張少嶺、曹天興、彭建宇、王登昊、湯雯珺、邵思涵、安夢雨
項目簡介:近年來,目標識別技術廣泛應用,例如漁業管理、交通管制、緊急救援行動,行人監測等。通常單一數據的目標檢測結果總會存在偏差,且單一數據的檢測通常會受到使用環境的限制。現就基于多源圖像及激光雷達數據的目標識別技術進行研究,通過對不同數據的研究發現基于各類數據的目標識別技術所存在的問題并進行改進。
實驗結果表明IOU(聯合交叉)K均值可解決SAR相對極端的長寬比問題,嵌入軟閾值注意模塊(STA)可減小噪聲和復雜背景的影響。背景抑制和適當的特征擴展可加速基于紅外圖像的深度學習模型的訓練過程,提高模型的性能。通過實驗得到基于SAR、紅外圖像和激光雷達三類數據的目標識別結果,發現針對不同場景對三類識別結果進行融合時,識別效果顯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