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我校校友歐陽自遠院士和劉建忠研究員的帶領下,世界第一幅1:250萬月球全月地質圖編制完成,其中8幅由我校負責。
該研究以中國嫦娥工程數據為基礎,充分利用國際上其它月球探測數據和研究成果,通過對月表“地層”、形貌、成分、構造和地質時代的研究,提出了新的月球地質年表,建立了撞擊坑物質、撞擊盆地建造、巖石類型和構造類型的劃分體系,制定了月球地質圖編制的標準、流程、方法和圖式圖例,應用GIS平臺完成了世界第一幅1:250萬月球全月地質圖。相關成果發表在Science Bulletin上。
世界首幅1:250萬月球全月地質圖為月球科學研究、探測規劃、著陸點選址等提供了重要的基礎資料,同時也為其它天體地質圖的編制提供了參考。
早在2004年1月24日,國家正式批準了“嫦娥一號”計劃的實施方案。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任首席科學家、我校校友歐陽自遠把中國送上了月球。此后,包括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陳建平教授、顏丹平教授、劉少峰教授、土地科學技術學院康志忠教授、工程技術學院劉寶林教授等在內的一代又一代的地大科研人,不斷將目光投向浩瀚星河,為我國行星探測事業做出地大貢獻。
致力于行星探測數十年時間的陳建平教授團隊參與到了國家“繞月探測工程科學數據應用與研究”重點項目,“月球早期(45-30億年)的地質演化”重大項目,及“月球數字地質圖編研”科技部工作專項項目中,為月球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
隸屬“繞月探測工程科學數據應用與研究”重點項目的《1:250萬虹灣幅月球構造綱要圖》是全球首幅覆蓋月球典型區域的構造綱要圖。這是中國首次利用嫦娥一號相關數據針對月表典型區域進行構造綱要圖編制,最大限度地發揮了首次月球探測工程的科學效益,成為了嫦娥工程后期探測和月球科學研究的重要基礎圖件。
“繞月探測工程科學數據應用與研究”重點項目在全面完成月球構造綱要編制的基礎上,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探月數據庫、開發三維數據庫管理系統、嫦娥數據庫管理系統。系統基于網絡和數據庫可以實現海量數據的統一收集和快速查詢等任務,能夠提高現有數據的管理、分發效率,為相關研究人員提供有力支持。
月球地質空間數據管理系統隸屬“繞月探測工程科學數據應用與研究”重點項目及“月球數字地質圖編研”科技部工作專項項目,系統包括數據與項目科學成果的管理平臺、月球地質圖編制支撐平臺、月球空間數據的三維可視化服務平臺。該系統全面收集國內外常用影像數據、研究成果、文獻資料等綜合信息,構建月球地質數據庫,方便后續研究工作的開展。
月球地質分幅圖包括馬赫幅、赫茨普龍幅、馬里烏斯幅、哥白尼幅、靜海幅、危海幅、弗萊明幅、莫斯科海幅,其編制隸屬“月球數字地質圖編研”科技部工作專項項目,將促進中國月球探測與月球科學研究的跨越式發展,最大限度地集成和表達國內外最新月球科學的研究成果,填補我國在月球與地外行星地質圖編研方面的空白。
陳建平教授團隊參與的一系列重要項目成果對月球礦產資源分布和儲量的研究評估,未來月球礦產的資源勘查和開發利用,我國探月工程的著陸場選擇,采樣點選擇和月球樣品的實驗室研究具有重要參考價值,對未來載人登月和月球基地選址和建設方案優選具借鑒意義。
校友歐陽自遠先生曾說:“我現在的視野不光是一個月亮,我看到的是整個銀河系,銀河系的直徑有10萬個光年,有1000億個我們這樣的太陽。所以,在我眼里滿天繁星都是遠遠近近的太陽。”
向銀河系的星辰大海進軍,讓地球飛得更遠,這是每一個地大人的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