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首都醫科大學護理學院吳瑛團隊在轉化醫學雜志《Translational research》發表題為“Mechanism of IL-6-related spontaneous atrial fibrillation after coronary artery grafting surgery: IL-6 knockout mouse study and human observation”的研究論文。研究創新性建立小鼠心臟術后自發房顫模型并提示IL-6通過促進心房早期膠原沉積促使心臟術后新發房顫的發生,檢測心臟搭橋術后心包引流液中的IL-6有望成為一種新型的、無創的預測術后房顫的生物指標。首都醫科大學護理學院劉溢思博士和吳芳琴副教授為共同第一作者,吳瑛教授為通訊作者。
隨著醫療水平的提高,冠狀動脈旁路移植各種術后并發癥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控制,但術后房顫的發生率卻一直保持在20%-40%。既往研究表明,炎癥在術后房顫的發生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但具體機制不清,且術后房顫機制研究一直受限于缺乏適宜的動物模型。
吳瑛教授團隊從2004年開始開展對心臟搭橋術后房顫的研究,前期研究結果發現多個經典的炎癥因子中,IL-6可能與術后房顫有關。采用Il6-/-及C57BL/6小鼠,構建小鼠心臟手術術后自發房顫模型,并基于此模型發現IL-6通過STAT3信號通路,促進術后早期心房膠原合成,形成房顫發生的基質。在一項前瞻性隊列研究中,采集心臟搭橋手術病人圍手術期不同時間點的血液和心包引流液,發現心臟術后心包引流液中的IL-6是術后房顫的獨立預測因子。
此項研究提示心臟搭橋術后心包引流液中的IL-6可能成為預測術后房顫的一種新型標志物,IL-6/pSTAT3軸可能成為早期預防術后房顫的新靶點。
該課題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1170170)資助。
吳瑛,首都醫科大學護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美國護理科學院院士,歐洲心臟病學會會士,中華護理學會杰出護理工作者。兼任創中國醫學救援學會護理救援分會會長,中國醫藥信息學會護理信息專委會任主任委員。承擔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自然國際(地區)間合作課題。近五年以通訊作者在《Translational research》《The Journal of Thoracic and Cardiovascular Surger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Studies》《Critical Care Medicine》等期刊上發表論文3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