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大新聞網訊1月5日下午,學校組織召開耕地保護與利用科技創新研討會,中國工程院院士、資源與環境學院教授張福鎖等專家,副校長田見暉出席會議。會議由科學技術發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楊富裕主持。
張福鎖指出,種子、管理和土地是耕地產能提升的“三駕馬車”,應當面向糧食生產和農業現代化建設,圍繞耕地質量與農業綠色發展,瞄準農田退化土壤綜合治理、高標準農田建設、耕地質量普查與監測等領域,立足農大優勢與特色,發揮多學科優勢,精心布局一批前瞻性、戰略性產能提升與綠色農業科技攻關項目,推動耕地保護與利用自主創新,提高土地產出,建立問題導向的技術解決模式,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農學院陳阜教授,土地科學與技術學院副院長朱道林教授、孔祥斌教授,工學院李洪文教授,資源與環境學院胡樹文教授,生物學院院長郭巖教授等與會專家就耕地生態功能保持、土地資源調查與評價、鹽堿地治理、保護性耕作、土地政策與制度、黑土地保護與利用等方面展開研討,深入剖析了我校在耕地保護與利用科技創新中具有的優勢及未來布局建議。
田見暉充分肯定了這次會議的研討成果,他指出,我校在耕地保護與利用領域基礎雄厚,上世紀70年代,由學校主持開展的“黃淮海鹽堿地綜合治理大會戰”,將鹽堿灘變成了噸良田;2009年起,學校在梨樹開展黑土地保護與利用,創建了“梨樹模式”,形成糧食增產和黑土保護的疊加效應。在新時代背景下,我們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耕地保護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主動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發揮多學科優勢,組建緊密型科技攻關團隊,系統解決耕地保護與利用問題,深化科研評價體系改革,為國家耕地保護與利用貢獻農大力量。